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是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店镇作为农业大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上统筹谋划、选准路径、精准发力,制定“三个四”发展规划和设想。
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四个产业链
1、绿色小麦产业链
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张庙村、五一村、天门村等G343国道沿线村庄建设8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二是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村集体和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和产权转让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便于大面积集中管理提高效率,形成土地流转规模“小区”,以达到联收联种的目的。三是推广新技术提供新服务。积极与省、市农科院与农业农村局对接,培养一支农技指导小队,赴各村、各农场“蹲点”工作,一方面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另一方面监控小麦生长状况严防大面积病虫害。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全镇小麦品种由原来的20多个,优胜劣汰,保留2-3个优质品种,形成20多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
2、优质大豆产业链
结合原有的十万亩高蛋白优质大豆基地,我们采用统一的种植标准和模式,统一进行生产资料的采购,统一田间管护、统一收割。一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大豆种植。二是农技部门全程参与技术指导,为大豆丰收保驾护航。三是实行兜底产购销,保证种植者利益不受损。
3、生猪产业链
目前我镇养猪户有432家,存栏量近4万头。大部分存在分散经营、规模较小、品种较杂,为整合生猪资源向标准化、小区化集中。同时加快正邦养殖集团投资十亿元张庙农场生猪养殖及饲料加工一体化项目落地。
4、蛋鸡产业链
依靠传统优势,全镇蛋鸡养殖户达136户,存栏100万只,鸡蛋年产量1亿枚。主要集中在我镇三里村和天门村。为了适应市场积极调整蛋鸡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适销对路的蛋鸡品种,以“抱团取暖”的形式,走上合作化道路,采用“购、销”一体模式经营。以统一的商标进行出售,提高蛋鸡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二、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四个基地
1、特色果蔬基地
按照区“113551”政策,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动物园、植物园和灵璧区间的优势,延伸扶贫产业,依托原有的五一村的蔬菜,梁场村的辣椒,张庙村阳光玫瑰和小甜瓜,三里村的早春西瓜,瓦房村的圣女果等优势,形成4个高标准园区,打造了“一村一品”产业,每村都有特色基地。提高标准化程度,打造“三品一标”形成了特色果蔬生产基地。既为全区提供样板,也为群众增加了收入。
2、丹参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江苏句容根生药材有限公司建成3000亩丹参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中药产业园,延伸产业链打造附带观光和中药材衍生产品,形成以丹参为核心芍药为辅材有机中药材基地。
3、秸秆综合利用基地
我镇地域面积大,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秸秆量比较大。秸秆处理成为很大的难题。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利用秸秆建设综合利用基地。全镇选10个点为秸秆收储点,一是青储为养殖户提供原材料,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就地消化掉。二是为食用菌养殖户提供原料,全镇现已3个食用菌基地,分别是瓦房村羊肚菌、三里村平菇、和天门村金针菇为后期扩大规模做了铺垫。三是通过招引做大秸秆深加工文章,加工成固体燃料,延伸产业链。
4、粮食贸易基地
大店是粮食的生产基地。全镇现有156家粮食收储企业,成为皖北重要的粮食交易集散地。但整体上都是各自为战,规模偏小、标准不一、扬尘严重污染环境。原有的商贸中心没有合理的利用,在镇区范围内我们要继续在粮食商贸上做活、做大、做强文章。依托粮食协会盘活现有粮食资本,利用土地复垦项目结余的土地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粮食商贸物流园。统一入驻、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除尘,既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三、依托后发优势,打造四个园区
1、空港物流园区
抓住宿州机场开工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毗邻机场和宿州东站的巨大优势,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机场小镇,为机场和东站做好配套。
2、农产品加工园区
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3万亩,已经成为皖北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在粮食贸易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招引粮食深加工的企业,以延长麦链和黄豆链附加值,就地入驻、就地消化。打造成真真正正的皖北粮食加工的中心。
3、电子商务园区
在特色果蔬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电商平台,采用多种营销手段,促进品牌化营销。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将特色农产品(圣女果)、特色编制(中国结)和粮食深加工产品放到互联网上进行销售,另外支持建设村级和企业电商平台网点,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进电商平台的“最初一公里”问题,为农产品销售畅通渠道。
4、纺织服装园区
目前我镇纺织服装企业共有17家,纺织服装产业已初具规模,企业用工约5000人,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苏威服饰和正邦鞋业为代表的企业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园区。为工业强镇提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