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埇桥区时村镇把实施“两强一增”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有效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具体举措,构建工作合力。各项目标任务均在有序推进中,稳步实现绿色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乡村振兴,现就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准实施“科技强农”,共同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格局
(一)活用“智慧育种”,为现代农业奠定科学之基
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时村镇精准把握消费市场痛点,针对性推出外形小巧优美、口感细腻粉糯,同时兼顾高纤维、多维生素、低脂肪的优质南瓜——贝栗南瓜。凭借其早熟、耐旱、坐果率高、抗性强等特点,在时西村迅速推广,群众得以充分享受到科技育种所带来的福利,极大提升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另与安徽智翔航空植保有限公司合作,科学运用其对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的成果,实验小麦产量增幅高达15%。
(二)加快成果转化,为农业产业描绘未来图景
我镇积极与安徽智翔航空植保有限公司合作,在曹蒲村开展试点,积极响应“小田变大田”政策号召,首批流转土地400余亩,用现代化新农技,将等离子体技术和智慧农业的精准施肥技术在试点内进行示范推广,优化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程度。经成果辐射带动,共惠及全村8000余亩。积极与农业农村局对接,计划在曹蒲村施行高标准农田项目,改善耕地质量,使农业、农民实现双丰收,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二、高效落实“机械强农”,携手共创绿色现代化农业基地。
(一)着重创新投入,为规模化种养提供机械保障
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作为埇桥区农业机械龙头企业,宿州市信德机械有限公司和宿州市天立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农民实际种植需求,提供优质农业技术服务,在播种机、撒肥机、自走式打药机、深松机、旋耕机等方面深耕多年,颇有建树。其研发的高茬宽幅播种机技术专利荣获第七届“安徽省专利奖”,同时年被授予“安徽省工业精品”。作为时村镇规上企业,信德机械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后续将进一步加快产学研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打造品牌,壮大我镇农业机械制造能力,推动经济增速跨越式发展。
(二)精准绿色防控,为社会化服务开展承启新篇
为有效破解农业生产面临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镇大规模推广农业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全面社会化服务,推广使用无人机专用飞防助剂,避免有效成分间的负交互抗性及药害的产生,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据预计,可有效实现种植成本降低12%,粮食增收超过10%,综合收益超20%。结合现代检测技术,根据不同地块的生长趋势,精准控制用药量,严格控制土壤结构板结,防止破坏土壤中的生态平衡,避免导致耕地中有机物的失调和流失,高质量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全程保障粮食安全工作。
三、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响应各级政策方针指引。
(一)创新增收渠道,多措并举实现美好生活
顺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镇聚焦多种粮种好粮,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油坊村合作投资500万元成立了安徽昌隆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小规模完备产业链。利用古油坊的底蕴文化,成立“相传古油坊”,鉴于大众顾虑的现代化学科技萃取油料影响食品安全的观念下,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传统物理压榨重新焕发生机,“夏小夏”菜籽油初步达到年产30吨,产值近50万元。今年,油坊村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石磨面粉加工厂,采用传统石磨工艺,精细中体现出的匠人精神,给予购买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安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钦佩,预计每年至少能给村增加约2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二)开创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拓展秸秆途径
我镇坚决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因地制宜,激发秸秆离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开展综合利用,让秸秆成为“绿色秆”、“黄金秆”。宿州市信诚秸秆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宿州市埇桥区胡惠龙秸秆综合利用是我镇秸秆收储、加工的先行军,秸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非淀粉类大分子物质,利用揉丝工艺,将小麦秸秆加工为饲料,实现变废为宝。另外,通过将秸秆炭化或气化,加工成生物能源,在能源安全日益突出的当下开辟一条新路,经济效益更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
我镇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通过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走高水平的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之路,进一步完善相关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与群众深度合作,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争取为稳固地方发展大局起到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持续为发展中国现代化农业做贡献,真正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