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 内容分类: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警示
发文日期: 2023-04-29 16:06:43 生成日期: 2023-04-29 16:06:43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发布机构: 灰古镇人民政府 文  号:
名  称: 【监测预警】2022年宿州市埇桥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监测风险分析和消费预警
词:

【监测预警】2022年宿州市埇桥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监测风险分析和消费预警

文章来源: 灰古镇人民政府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3-04-29 16:06 责任编辑: 灰古镇人民政府
字体大小:【    】

2022年埇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工作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5号)、《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2021、2022年版)》等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埇桥区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安全抽检检验工作。

从检验结果看,埇桥区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2022年埇桥区完成食品抽检4654批次,共发现143批次不合格样品,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禁用、限用农药残留超标、禁用、限用兽药残留超标、其他污染物超标、微生物超标、质量指标未达标和重金属等元素污染。 

1. 霉菌不合格情况分析 

霉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性指标。食品中霉菌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计数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形成的霉菌菌落数。如果食品中的霉菌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可能产生霉菌毒素;长期食用霉菌超标的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食品中霉菌的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50CFU/g。 

食品中霉菌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还可能与产品储运条件不当有关。 

2. 菌落总数不合格情况分析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15)中规定,液体饮料一个样品的5次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104CFU/mL,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2CFU/mL。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值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04CFU/g。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蜜饯》(GB 14884—2016)中规定,蜜饯中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4CFU/g,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测结果超过103CFU/g。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糖果》(GB 17399-2016)中规定,糖果中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最多允许2个样品的检测结果超过104CFU/g。 

食品中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也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或储运条件不当等有关。 

3. 大肠菌群不合格情况分析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如果食品中的大肠菌群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一个样品中大肠菌群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2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0CFU/g。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2016)中规定,消毒餐(饮)具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腌菜》(GB 2714-2015)中规定,酱腌菜中大肠菌群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3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0CFU/g。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人员、工器具等的污染,还可能是灭菌工艺灭菌不彻底导致的。 

4. 氯霉素不合格情况分析 

氯霉素是酰胺醇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氯霉素残留一般不会导致对人体的急性毒性作用;长期大量摄入氯霉素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耐药并对同类药物有交叉耐药,引起胃肠道症状、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等。我国发布的《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250号)中将氯霉素列为在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在鲫鱼中不得检出。鲫鱼中检出氯霉素的原因,可能是其抑菌效果好、相对廉价,在养殖中非法使用;也可能是日常使用的兽药中含有氯霉素药物,或者养殖环境中氯霉素的迁移污染。 

5. 山梨酸及其钾盐不合格情况分析 

山梨酸及其钾盐抗菌性强,防腐效果好,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食品防腐剂。长期食用山梨酸及其钾盐超标的食品,可能对肝脏、肾脏、骨骼生长造成危害。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水果制品中不得使用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水果制品中检出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而使用。 

6. 铝的残留量不合格情况分析 

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硫酸铝铵(又名铵明矶)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膨松剂和稳定剂,使用后会产生铝残留。含铝食品添加剂按标准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长期食用铝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油炸面制品中铝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干样品,以Al计)为100mg/kg。油炸面制品中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商家为增加产品口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 

7. 啶虫脒不合格情况分析 

啶虫脒是一种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对蚜虫等有较好防效。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啶虫脒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啶虫脒在普通白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1mg/kg。上海青(普通白菜)中啶虫脒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8. 过氧化值不合格情况分析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的被氧化程度,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但长期食用严重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25g/100g。糕点中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检测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被氧化,还可能与产品储存条件控制不当有关。 

9. 镉不合格情况分析 

镉(以Cd计)是一种蓄积性的重金属元素。长期食用镉(以Cd计)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肾脏和肝脏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甚至可能对儿童高级神经活动有损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规定,镉(以Cd计)在新鲜蔬菜中最大限量值为0.05mg/kg。韭菜中镉(以Cd计)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在生长过程中富集了环境中镉元素。 

10. 噻虫嗪不合格情况分析 

噻虫嗪是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对蚜虫、蛴螬等有较好防效。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嗪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噻虫嗪在香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2mg/kg。噻虫嗪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11. 噻虫胺不合格情况分析 

噻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姜蛆等有较好防效。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胺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噻虫胺在生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2mg/kg,在香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2mg/kg。姜中噻虫胺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12. 腐霉利不合格情况分析 

腐霉利是一种广谱内吸性的高效杀菌剂,对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灰霉病、菌核病有显著效果,但菌株容易对其产生抗性。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腐霉利超标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2mg/kg。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病情,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13. 恩诺沙星不合格情况分析 

恩诺沙星,又名恩氟奎林羧酸,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化学合成广谱抑菌剂,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细菌性感染及支原体病方面有良好效果。GB 31650-201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 》规定该类药物在动物肌肉、脂肪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00μg/kg(以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之和计),在肝脏和肾脏中也有严格的限定。长期摄入喹诺酮类药物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可引起轻度胃肠道刺激或不适,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症状,长期摄入可能导致恩诺沙星在人体中蓄积,进而对人体机能产生危害,还可能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菌株。超标原因可能是个别养殖户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为提高防治效果,使用的兽药品种混乱,且出现反复、超量使用的情况,也可能是养殖户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产品上市销售时残留超标。 

14. 酸价不合格情况分析 

酸价,又称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味,超标严重时所产生的醛、酮、酸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芝麻中酸价(以脂肪计)检测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也可能是生产工艺不达标,还可能与产品储藏条件不当有关。 

15. 倍硫磷不合格情况分析 

倍硫磷倍硫磷又名百治屠 。广谱、低毒有机磷杀虫剂。杀虫作用比敌百虫强,对人、畜毒性较低,无蓄积作用,性质稳定,维持药效长。是杀灭牛皮蝇蚴的特效药,对移行期第二期蚴虫也有效,但蚴虫移行至脊髓阶段要避免用药,否则会引起瘫痪。亦用于杀灭虱、蜱、蝇等。用喷淋或背部浇泼等方法给药。 

16. 孔雀石绿不合格情况分析 

孔雀石绿属于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真菌、杀细菌、杀寄生虫的药物。《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公告第250号)中规定,孔雀石绿为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孔雀石绿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长期食用检出孔雀石绿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17.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合格情况分析 

氯氟氰菊酯又叫三氟氯氰菊酯,中等毒杀虫剂,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治棉花、果树、蔬菜、大豆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也能防治动物体上的寄生虫。具有杀虫广谱、高效、速度快、持效期长的特点。高效氯氰菊酯是农业杀虫剂,主要防治农作物上发生的鳞翅目害虫,具有杀虫谱广,活性较高,药效迅速,喷洒后耐雨水冲刷,但长期使用易对其产生抗性,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及害螨有一定防效,强毒性。水果、蔬菜中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超标主要是在喷洒使用农药配比含量过高、喷洒后雨水淋洗时间短、降解周期未到及采摘周期短造成农药的残留量过高。

工作建议

从2022年度抽检数据来看,埇桥区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经营单位在产品经营和销售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了最终产品的质量,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但不合格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1. 加大对餐饮环节食品安全和违法后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餐饮企业及从业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要求食品生产及经营者把控购进的食品原料,并按标准要求管控和使用相关食品添加剂。 

2. 加强对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宣传和现场检查、重点突出食品的购进及现场贮存要求,排查食品安全风险,规避食品销售端的食品安全风险。 

3. 加强源头治理,与农业部门联合,对食用农产品种植户和养殖户加强培训和引导,推动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记录等制度。 

4. 加强监测数据的共享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合风险监测发现的问题,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