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尤其喜欢25℃~37℃、偏酸(pH值5~7)的环境,极易生长在富含淀粉的食物表面。
温暖潮湿的天气加上不正当的储存方式,是米酵菌酸生长的温床,同时米椒乳酸耐热,一般的烹调方式如蒸煮煎炸,甚至100℃的开水煮沸和高压烹饪也不能破坏其毒性。
2.米酵菌酸的中毒症状
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短,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长达1~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重症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无发热,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的量有关。
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至100%,可谓毒素中的“战斗机”。如果发现疑似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并及时送医救治。吃了同样食物的人,即使未出现明显症状,也应一同前往医院检查。
3.哪些食物容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
椰毒假单胞菌来源于土壤,部分家庭自制食品或小作坊自制特色食品的原料被环境中的椰青假单胞菌污染,便会产生米酵菌酸。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米酵菌酸的食品主要有三类:
① 谷类发酵制品。如凉皮、河粉、发酵玉米面、酸汤子、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小糯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湿米粉等。
② 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③ 泡发类食品。如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
4.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①采购要正规
从正规渠道采购米皮、凉皮、河粉等食品,且在购买当天食用。
②食用要检查
银耳、木耳即泡即食,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浸泡后,发现有异味或木耳表面有粘液产生,不可食用,立即丢弃。
③食材要新鲜
购买新鲜的食物,尽量选择小包装,不囤积食物。
④存储要规范
选择阴凉通风环境储存食物,避免阳光直射。注意防潮、防霉变。发霉食物及时丢弃,不可冲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