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5个县区级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之一,近年来,埇桥区全面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全过程。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让专业康复服务直达城乡“神经末梢”,有效打通了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精准打通残疾预防“神经末梢”,为全区残疾人及潜在风险人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筑牢“一张网”,构建全域覆盖的智慧康复新格局
埇桥区深刻认识到,打通“神经末梢”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服务可及性问题。传统模式下,基层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康复资源匮乏,群众获取信息和服务渠道狭窄。为此,埇桥区着力编织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互联网+康复”服务网络。
针对居家康复群体需求,依托“慧动康”用户小程序,搭建以“互联网+AI”为核心的居家康复服务平台,重点聚焦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智能算法生成量身定制的康复方案。患者只需通过手机上传训练视频,AI系统即可实时纠错并调整方案,专业康复师则在线提供定期指导。
推行个性化康复服务方案。基于平台收集的个体需求、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数据,借助专家系统或人工智能辅助,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者可通过平台视频学习康复动作,在线咨询康复师,上传训练视频获得远程指导,实现“居家康复”“床边康复”,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体因行动不便或距离遥远无法持续接受机构康复的难题。
聚焦“精准化”,创新全周期管理的康复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的优势不仅在于连接,更在于赋能。埇桥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残疾风险的全周期管理和康复服务的精准施策。 赋能“基层力”,打造永不掉线的专业支持新体系,基层是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的主战场。埇桥区通过“互联网+”,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让“神经末梢”更具活力。
埇桥区“互联网+康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显现出积极成效。
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偏远地区群众、行动不便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康复资源与指导。基层服务能力得到增强。远程支持有效缓解了基层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提升了整个服务网络的专业化水平。残疾预防关口前移。通过主动监测和早期干预,部分残疾风险得以有效控制或延缓,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埇桥区通过“互联网+康复”的创新实践,真正将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将关爱与专业送到残疾人身边,为构建全域覆盖、全周期保障、全民参与的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新格局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数字化动能。
(杨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