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191711/202008-00061 | 信息分类: | 林长制 |
---|---|---|---|
内容分类: | 发布机构: | 埇桥区目录数据中转 | |
成文日期: | 2020-08-21 | 发布时间: | 2020-08-21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宿州市埇桥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和机制探索创新情况 | ||
审核人: | 初审:     复审:    终审: |
一、林长制改革方面
(一)总体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埇桥区作为全省 30 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之一,主要任务是探索创新高标准平原绿化机制、建立农田防护林网保障粮食安全衔接机制。埇桥区地处淮北平原,区域面积2907 平方公里,农业人口 129 万人,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区)” 和“全国杨木产业示范区”,2019 年粮食播种面积达 27.66 万公顷,全区林业用地面积 94 万亩,林业总产值超 200 亿元。2018 年,按照省、市林长制改革总体部署,埇桥区率先在全市县级层面出台了《埇桥区林长制工作方案》,结合皖北平原的实际,按照重要生态廊道和森林资源分布特点进行生态功能区区划,形成“1+14+28”区级林长工作格局(“1”指我区的国有老海寺林场区域;“14”指重要生态廊道,即区内 5 条国道、铁路、高速公路和 9 条主要河流两侧森林资源区域;“28”指全区 28 个乡镇、部分街道片区)。全区共有区级林长24名,乡级林长294名,村级林长338名,实现了三级林长全覆盖和全域网格化管理。2020 年 1 月印发《埇桥区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立足林业资源禀赋与良好的发展基础,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契机,实施八大林业工程,全力打造埇桥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区、新汴河平原防护林示范区和石质山攻坚绿化示范区。2020年 5 月我区被列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是抓造林绿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今年上半年,全区已完成造林15350亩,新建农田林网95公里,创建森
林村庄6个、森林长廊20多公里,栽植各种苗木200多万株。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投入资金发展林业生产,同时积极培育造林主体,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转变。对林业重点工程,采取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和政府补贴的形式实施造林绿化。 市级重点工程土地租金按照市、区政府、企业 4:4:2 的比例承担。区级重点工程按照区政府、企业 8:2 的比例承担土地租金。结合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矿山治理修复、行蓄洪治理等工程和项目落实造林任务,形成多部门有效衔接机制。目前,全区共流转土地 12 万多亩用于造林,市、区两级财政每年配套补贴资金约 1.1 亿元。
二是抓资源管护,提升林业治理水平。完成草履蚧防治1.31万亩,完成美国白蛾等食叶害虫防治50万亩。强化重点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投入各类资金 400多万元,在老海寺国有林场新建防火塔一座,建设防火通 3000米,清瘀疏浚蓄水塘一个。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印制各类宣传用品 13000份,妥善处置禁食野生动物鸿雁、斑嘴鸭、蓝孔雀20059只、眼镜蛇1980斤。拨付438只虎类临时性养殖补贴197.1万元。
三是抓产业发展,增强综合效益。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集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在14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协助林业企业申报省级林业示范社2家,申报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家,申报省级林木良种示范基地1家,申报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持续做好“五绿兴林劝耕贷”工作,与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协作,今年上半年,帮助9家林业企业申请劝耕贷贷款1915万元,逐步解决林业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
四是抓生态扶贫,加快脱贫步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区政府出台政策,在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流转土地,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对达到合格标准的林业基地,每年每亩给予 700元土地流转费用补贴,并且连补7年。上半年,全区55个林业基地完成补植补造3000亩,并于今年4月兑现林业扶贫基地建设流转费用1143万元,平均每个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万元左右,带动了农民务工。同时,强化贫困人口生态员管理,全区236名生态护林员正常履职,每人每年按7200元的标准落实管护工资,助力230多个家庭顺利脱贫。
二、示范区先行区探索创新情况
我区高度重视示范区先行区探索创新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听取相关工作汇报,明确要求要全力研究探索,财政要大力支持。为高标准做好规划,邀请了安徽农业大学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专家教授实地调研,并召开了研讨会,详细分析论证。目前,总体规划正在紧张编制中。
(一)规划思路及目标。结合任务,我区以重要道路、河流林带为骨架,农田网格为线,村庄绿化为点,在林网乔木化、树种多样化、网格标准化上下功夫,以“林成网、树成行、不缺株、不断 档”为目标,打造皖北平原农田林网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二)规划布局和任务。拟分三步走,一是打造农田林网先行片,2020 年和 2021 年以现有农田林网保存较好的(灰古镇、蒿沟乡、苗安乡、桃沟乡、顺河乡、时村镇、永安镇)7 个乡镇为试点,整合林业项目奖补资金,主攻苗褚路以西、新206国道以东、双庆河以南、新汴河以北范围的 280 平方公里的农田林网建设,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的局面,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片。二是在总结先行片建设的经验后,2022 年、2023 年在汴南等乡镇分两年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全面改变汴南农田防护林网薄弱的情况。三是在 2024年、2025年,进一步完善提高全区“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三、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我区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不容回避,在平原防护林网建设和乡村绿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林争地矛盾较大。部分农民对农田林网防灾、减灾等作用认识不强,错误的认为农田林网会影响近旁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从心里抵触农田林网建设,以致于老龄林网主伐后很难更新恢复。
二是采伐更新困难。我区主要用材林树种是杨树,由于近年杨木价格持续低迷,加之杨树飞絮问题,杨树采伐量持续增加,面积不断减少。同时,随着新《森林法》的实施,对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等的更新采伐不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农田林网采伐更新管理更加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统一规划机制。根据埇桥区农田林网建设现状,按照路、河(渠)、田、林综合治理原则,统一标准与质量要求。做好农田林网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等规划衔接,积极协调解决农田林网建设用地、投资等矛盾冲突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造林管护机制。严把林网造林质量关,根据年度农田林网造林任务认真做好造林作业设计,科学设计造林树种、苗木质量与标准、造林密度、树种配置等关键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同时,规划采取租地造林、分包到户、合作造林等模式开展造林管护,力争栽一片、成一片、绿一片。
(三)进一步完善采伐管理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依法采伐、及时更新,功能不减、体系长存”的方针。制定农田林网更新采伐管理办法,明确农田林网更新采伐年龄、采伐方式等要求,加强森林采伐更新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鼓励群众自觉执行森林采伐相关法律法规。对采伐不更新的单位和个人,落实失信档案制度,限制其进入当地木材采伐销售市场环节。按照规定进行更新作业设计和更新质量检查验收。对未按时限完成更新或更新质量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对下年度的农田防护林采伐申请不予批准。
(四)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将农田林网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资金纳入政府财政资金预算范畴,切实发挥政府投入在农田林网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造林补贴、长江防护林等资金,将农田林网建设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内容,加大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用于主要道路、河流等主干林网建设。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社团、个人参与农田防护林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合作、承包、分包到户等多种市场运作模式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农田林网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农田林网建设做为林长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生态资源环境离任审计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机制。将农田林网建设作为高标 准基本农田、美丽乡村、土地整治、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验收重要约束性指标,协调解决田、水、路、林综合整治问题,全面推进农田林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