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征集调查

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告

征集单位:区政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21 15:41 征集状态:已截止 开始日期:2023-04-21 截止日期:2023-04-3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稳就业决策部署,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要求,大兴调查研究,进一步开发劳动力资源,着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满足企业招工用工需求,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推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研究起草了《关于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间自即日起至4月30日止,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1.电子邮件:szyqxxzx@163.com,标题请注明:“《关于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意见建议字样。

2.邮寄信件:可将书面意见邮寄至宿州市埇桥区政府信息中心办公室(地址:宿州市埇桥区胜利东路636号区政府院内,邮编:234000),请在信封上注明“《关于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意见建议字样。

 3.在线留言:可通过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网站调查征集栏目(https://www.szyq.gov.cn/zmhd/zjdc/index.html)在线提交。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我们将认真梳理汇总上报所有有效意见建议,并作为修改完善《关于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的重要参考。

联系人:徐海,联系电话:0557-3021171


附件:关于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2023年4月21日

附  件

 

关于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稳就业决策部署,充分开发劳动力资源,着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满足企业招工用工需求,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推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现就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行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量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到2025年全省新增高校毕业生在皖就业150万人左右,新增农民工在皖就业18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强省迈上新台阶,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取得新突破,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

二、重点举措

二三产业是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四上”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二三产业特别是“四上”企业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我省就业环境、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人才供给提质扩量行动

1.建立就业调查制度。健全“四上”企业就业调查制度,按季度开展调查。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设立“就业服务专员”,常态化跟踪掌握工业企业用工、缺工、招工等情况,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及时向社会发布。定期发布全省或区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引导人才供给。加大稳岗贷等政策供给,引导企业稳岗扩岗。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制定重点产业引才目录,实施省十大新兴产业人才引育专项,“一链一策”建立人才团队定向招引机制。推进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实施博士后“天都峰”工程,实施卓越工程师“111”计划,培育一批工程技术人才。每年新增高层次人才2万人以上。

3.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技工强省建设工程,完善支持技能人才发展政策制度,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创业重点群体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新增技能人才3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一体化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办学投入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与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机制 ,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着力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每年培养毕业生40万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企业兴办技工学校,完善购买技能人才培养补助政策,争取到2025年全省建成100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到30万人,每年培养7万名新技工。推行企业“新八级工”制度,加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力度,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二)实施二产就业提质扩量行动

4.加快二产发展巩固就业市场存量。立足我省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增长点。健全助企纾困长效机制,组织产业链供需和要素对接“百场万企”活动,聚力解决产销衔接不畅和要素错配等问题。推进技术改造与产业整合重组、转换发展动能相结合,创造更多高附加值、高质量岗位。每年全省工业企业新增吸纳就业45万人以上。

5.实施二产企业梯度引育行动提高就业质量。实施“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和“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完善选育、赋能、壮大机制,增加优质就业岗位。每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吸纳就业15万人以上。培育优质建筑企业,每年全省建筑业企业新增吸纳就业3万人以上。

(三)实施三产就业提质扩量行动

6.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选择。每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

7.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每年创造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就业岗位7万个左右。争取国家数字化产业链贯通工程专项,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做优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加强对知名大平台和细分领域龙头平台的引进合作。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咨询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就业容量大的数字产业集群。

8.促进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健全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鼓励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健全零工服务模式,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权益,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每年全省新增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岗位20万个左右。

(四)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质扩量行动

9.狠抓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聚焦“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在皖就业50万人以上。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规模,加快基层项目招录进度,稳定增加国有企业优质岗位,做好大学生升学、征兵等工作,每年通过政策性岗位安置就业不少于15万人。发挥校园招聘会就业主阵地作用,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吸纳就业,每年通过市场化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35万人左右。

10.促进农民工省内就业创业。强化返乡创业、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劳务协作“四轮驱动”,每年促进60万名农民工在皖就业。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县域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鼓励各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与乡镇开展“镇企对接”,吸引更多高技能、高适配农民工在皖“家门口”就业,每年新增农民工就业50万人左右。学习借鉴浙江“企业+工坊+村集体+农户”模式,引导企业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解决企业场地和用工问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皖回皖就业促增收。

11.保障退役军人、困难群体等充分就业。深入推进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持续提升“三公里”就业圈的平台效能,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配备专业人员,组建服务团队,促进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智慧匹配。实施困难人员“一人一策”援助计划,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定提供5万个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保持总体稳定。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就业起航”行动,促进退役军人稳定就业。组织“就业援助月”“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等系列活动,统筹做好妇女、残疾人、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工作。

12.推进创业安徽建设带动就业。扩容升级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落实创业支持政策,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每年促进创业带动重点群体就业10万人左右。支持各市县依托主导产业和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打造创业型城市,让每一个创业者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五)实施就业服务提质扩量行动

13.强化省内区域劳务协作。强化全省“一盘棋”意识,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分享机制,实现各地区域间人力资源信息实时联网和共有共享。畅通省内招工渠道,帮助企业在异地组织招聘活动,形成“劳动力资源内循环”。鼓励设立新市民就业服务驿站,为转移就业劳动力等新市民就近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宣传、劳务对接、劳动权益维护等服务。每年开展省内区域劳务协作转移就业人员30万人左右。

14.推进“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健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白名单”制度,定期联系企业,动态掌握企业缺工招工用工情况,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业对接,落实重点企业用工“包保”责任制,做到“招工跟着项目走、项目招引早介入、项目签约常跟进、项目达产紧跟踪”。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筹各类资金,对帮助用工急缺企业稳定招用工的组织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每年举办“2+N”等招聘活动1万场次以上,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不少于50万人,保障重点企业用工10万人以上。

15.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围绕“人才回归、振兴家乡”主旋律,多渠道让更多赴省外就业创业的技能劳动者和创业者感知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了解家乡的就业信息和创业政策,通过“接高校毕业生回家”增加高层次人才供给,“接技能劳动者回家”提升劳动能力匹配,接“农民工回家”填补一线普工缺口,接“创业者回家”促进产业升级、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每年引导回皖就业创10万人左右,逐步推进“人回乡、技回流、厂回迁、情回归”。进一步完善园区、企业员工住宿、就业、子女就近上学、婴幼儿托管等配套政策、设施,指导企业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文化,稳步提高薪资待遇。

16.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业招商引资招大引强。落实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锻长补短计划,培育100家以上竞争力强、诚信服务的5A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年引进一批国(境)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多形式合作。支持市场化引进高端人才,对引进急需紧缺高端人才成绩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引进的高层次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纳入地方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范围。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督导调度。发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分解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主要目标,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工作责任,建立简报制度,强化督导调度。健全市、县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将稳就业提质扩量行动纳入考核内容,将“四上”企业用工纳入营商环境季度评议。

(二)加强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加大经费力度,统筹各类资金资源,提高政策支持精准度、系统性和实效性,保障稳就业提质扩量行动实施。各地可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偿参与稳就业提质扩量行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三)狠抓宣传落实。完善“智慧就业”信息系统,健全城乡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典型选树,联合开展“全省民营企业吸纳就业100强”遴选,讲好就业故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

征集结果
反馈时间:2023-05-01 09:22

本次征集共收到0条意见建议,特此说明。

网友意见

您需要登录账号之后才能对此征集调查提供意见! 点击跳转登录

您的宝贵意见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您的意见:

  • *验证码:

  • 附件:

    只允许上传doc,docx,xls,xlsx,txt,zip,rar等格式且大小不超过5MB的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