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历史悠久,三千多年前,周朝天子将此地封为“宿国”。公元605年隋炀帝开挖通济渠(后称汴河)自板渚引黄河水东流,为便利南北交通而修建埇桥,并置埇桥重镇(埇桥遗址今在城内)。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设宿州以管辖。明洪武十年,垒石为城。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曾置宿城市、宿州市。1992年宿县和县级宿州市合并为新的县级宿州市。1999年初,国务院批准撤销宿县地区,设立省辖宿州市,合并后的县级宿州市更名为埇桥区。
埇桥,皖北厚土,大美之地。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域,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阶梯过渡地带,也是连接南北之要道,历来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
她是全国最大的县级区,拥有“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烧鸡之乡”等多张国家级名片。
她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和煤炭生产基地,“全国超级产粮大区”、“产油大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她还拥有“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安徽省文明城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等多项荣誉。
埇桥古韵
闵子祠
闵子,名损,字子骞。他是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闵墓,是春秋时闵子骞墓,内有春秋闵子衣冠冢。墓前有闵祠,闵祠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始建于汉,兴盛于唐、宋,元初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斥巨资重修,清道光年间,民国元年均重修过。
涉故台
柘龙树
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是中国农民战争和农民革命的发祥地,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
东林草堂
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白居易住地唐时名毓村,住宅名东林草堂。白居易青年时期在此居住二十余年,把这里当作他的故乡,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灿烂诗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绝唱。
谯楼暮鼓
宿县旧衙前院,有谯楼。明清时期,每当黄昏来临之际,谯楼上晚霞似火,暮色苍茫,给人种神秘的感觉;在夜幕降临时,谯楼鼓声响起,震荡夜空,船遍四野,此即“谯楼暮鼓”。
符离晓渡
符离,即宿州市城北二十里的古符离,北临濉水。为了方便行人,清乾隆年间,宿州知州张开仕在濉水上修驿站,配置了船只桥兵,以渡行人。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濉河两岸人声鼎沸,车马喧阗,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徐园芳树
徐园,明朝徐王墓地,在埇桥夹沟镇龟山。徐王姓马,排行老二,人称马二公。明太祖高皇后马氏之父。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追封为徐。洪武四年,在墓前建庙,庙前立华表二根。庙西南为祭祀署,每年祭祀七次。永乐九年,即公元1409年,明成祖北巡,途径宿州,亲为祭祀。永乐九年重修徐王庙。永乐十五年又赐亲王祭奠。墓外围围墙九里三步,内围墙一里,墓户九十三。围内树木参天,葱郁蔽日,古人称“徐园芳树”。
扶疏余韵
埇桥区政府大院后城墙上有扶疏亭。扶疏亭始建于宋朝,几经毁坏几经重建,最后建成古式殿堂五间。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将其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
睢阳古道
指从彭城到埇桥的汴路。睢阳,古代县名,今天河南省商丘县。宿州睢阳之间,有一条宽广的驿道,宿州东门外设睢阳驿。睢阳驿为宿州四驿之中心,驿道两边植杨柳,沿途设驿站,五里一屯十里一铺,每驿备有马匹,来回传递官文,它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烟寺钟晨
埇桥区夹沟镇北镇头寺,又名“大龙泉寺”、“流沟寺”。寺院内苍松翠竹,树木葱茏,有珍珠泉自院内流出,与山半腰的呵泉合流,浇灌着数百亩香稻米。每当清晨,寺钟初鸣,僧人焚香诵经,古寺上空,烟雾缭绕,钟声悠悠,极其幽静。游人至此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埇桥新姿
古沱晨韵
汴河美景
新城盛景
俯瞰埇桥
三角洲公园夜景
埇桥美味
符离集烧鸡
栏杆牛肉
sa汤
蕲县马蹄烧饼
油炸金蝉
小鸡饸饼
夹沟香稻米
烙馍
韭菜合子
埇桥文化
中国马戏之乡
中国书法之乡
闻名遐迩的乐石砚
五柳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