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与苏鲁豫三省接壤,为宿州市唯一城区,也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东邻陇海产业带、南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邻中原经济区、北邻徐州经济圈。享有“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烧鸡之乡”美誉,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全区国土面积2907平方公里,辖24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177.8万人。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生态文明魅力区。
埇桥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春秋时即为古“宿国”封地,秦汉时已是“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隋朝开“通济渠”后成为“扼汴控淮”的军事重镇。孔子在此演习周礼;孔子高徒、中华民族先贤人物——“孝圣”闵子骞在此出生;白居易在此成长至青年始赴长安成名;王籍、韩愈、苏轼、袁枚等留下灿烂诗篇;近现代埇桥籍文化名人如梅纯一、李百忍、杨在葆、李炳淑等不胜枚举。这里既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又是淮海战役决胜中原的故地。
埇桥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埇桥区具有优越的区位及便捷的交通,京沪高铁、京沪铁路、京台高速、泗许高速以及在建的宿淮铁路在城区周边均设有出站口,可与全国各大城市实现铁路、高速公路互联互通,特别是京沪高铁的开通,可2个小时抵达上海、3个小时抵达北京;206国道和5条省道穿境而过,水运从新汴河经洪泽湖通江达海,空港经徐州观音机场可与全国20多个大城市通航。
埇桥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埇桥盛产粮食、蔬菜、林木、畜禽等农副产品。2017年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淮北煤田的主要矿区;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乐石砚等地方特产千年传承、久享盛誉。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过去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三争”目标和“四区两基地”建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快于全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抓转型、促升级,三次产业协同推进。深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种业强区加快推进,建成大豆良种繁育基地6.5万亩,华升种业园主体完工,5个入园企业同步建设。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连续十六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着力推进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持续推行“亩均论英雄”效益评价,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制造业投资增长20%,技改投资增长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9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06家,增量和总量均居全市首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小巨人”企业2家。徽香源食品获评2022年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闼闼木业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称号,实慕家居、绿洲森工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全力推动三产“锻长补短”,培育限上商贸企业60家,电商零售额突破25亿元,占全市网络销售额50%以上。积极创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开展“皖美消费·乐享埇桥”活动,消费市场逐渐激活,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居全市首位。
(二)坚持抓项目、促投资,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完善定期调度、专班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朔源节水、安识机械等35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华明奕航、九天变压器等156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元通钢管、海创发电等180个重点项目竣工建成,完成投资535亿元,项目建设成果丰硕。“1+3+7+N”招商体制逐步理顺,丰大符离新城、智慧冷链产业园等48个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利用省外资金160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居全市首位,“双招双引”成效显著。要素保障水平全面升级,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9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9.91亿元,完成供地4300余亩,统达智能家居等26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园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埇桥—铜山”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产城融合深入推进,绿色家居产业园获评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皖北(埇桥)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速形成。
(三)坚持抓规划、促开发,城乡融合步伐加快。高标准编制符离片区、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埇桥园片区、城东新区开发规划,三大片区开发建设一体推进,城市“东进、北扩”加快布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陈营孜、中煤3号地等23个土地房屋征收项目有序推进,风华水岸、西苑新村等8个安置区建成使用,印刷厂小区等9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60个雨污分流项目全面完工,城市面貌更新蝶变,获评安徽省建筑业十强区。宿固高速、淮宿蚌城际高铁启动建设,胜利路东延、G206南外环至蕲县北段加快实施,唐河路东延、银河一路西延建成通车,火车站客运中心投入使用,建设“四好农村路”589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序推进,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三区三线”划定科学推进,符离镇清水村、大营镇陈李村“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完成。建设小城镇“十个一”项目115个,支河、西二铺等4个乡改镇获批,撤乡设镇全面完成,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扎实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复垦耕地3000余亩。16个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8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竣工验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被评为安徽省“2019年以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的县(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水厂57处,3.25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投入财政衔接资金4.51亿元,实施项目533个,推深做实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06个。
(四)坚持抓改革、促创新,内生潜能有效释放。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定期举办“埇无止境”企业家恳谈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政企对接会,落实各类惠企纾困政策,兑现扶持资金、奖补资金1.07亿元,减免税费15.25亿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8.28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万余家,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连续三、四两个季度营商环境评议居全市第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8家,金鼎安全在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优化重组国有企业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员额制、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一批新机制落地生效,减少一级子公司9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有资产运作能力显著提高。供销社县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入围全国试点。深化与杭州市上城区对接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5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发明专利123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宿客汇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双创”平台。中科(宿州)创新园获批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五)坚持抓治理、促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五控”措施,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优良天数比率达77.8%,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完成黑臭水体治理87条,萧濉新河引河、镇头水库完成省级示范河湖创建。落实“双碳”战略,能耗强度不断降低。芦岭、朱仙庄等6个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启动,符离灵寺等9个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大力实施“百村万树”工程,人工造林5512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7个。全域旅游扎实推进,西山花海景区开工建设,五柳风景区成功创建AAA级风景区,符离大道沿线文旅产业串点成链,埇桥生态魅力不断彰显。
(六)坚持抓民生、促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将有限资金用于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8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8.3%。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建成社区“三公里”就业圈24个,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建设托幼学位2018个、便民停车泊位6290个、健身设施216处,改造提升文明菜市11个,“暖民心”行动各项年度目标圆满完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3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所。宿州应用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完成,区委党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和影剧院主体完工,建设城市小型图书馆12个。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改建养老服务机构9个,埇桥街道东仙桥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大力实施健康埇桥行动,新建时村、栏杆、芦岭、大店基层卫生院4家,符离健康驿站投入使用,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批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慎终如始、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迅速处置“7·19”“10·9”“11·7”及后续等多起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开门大接访、基层大帮扶活动,推动信访事项大化解,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巩固提升“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深入推进群众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大店、夹沟等7个消防站建设完成,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沱河街道韩池孜社区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突破,埇桥区被确定为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国防教育、兵役征集、民兵和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干部、工商联、红十字、科协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