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711/202201-00009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报告,综合政务,财政、金融、审计、统计,国土资源、能源,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商贸、海关、旅游,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卫生、体育、医疗,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劳动、人事、监察、社保,公安、安全生产、司法,民政、扶贫、救灾、优抚,民族、宗教,对外事务,港澳台侨工作,气象、质量,食品安全,残疾人工作,其它,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1-04  发布时间: 2022-01-04 16:53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 初审:牛婉洁     复审:张紫芳    终审: 沙雷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发表时间:2022-01-04 16:53 责任编辑: 办公室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31日在埇桥区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杨松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开拓进取、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以保促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084元、16153元,分别增长8.7%、10.1%,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促项目、强动能,经济发展蓄势增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关键抓手,严格落实“十个一”工作机制,117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0.14亿元。符离新建水厂等310个项目开工建设,南部片区乡镇污水治理提标改造等258个项目竣工建成。加快构建高质量产业链条,全面推行链长制,聚力补链强链延链,实施技改项目40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7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家。加大民营经济、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落实减税降费13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24万家,获评2021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获评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经济发展显示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二是兴产业、提质量,乡村振兴高效推进。落实“四个不摘”,坚守防止返贫致贫底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问题动态清零,统筹衔接资金4.69亿元,实施项目690个,产业、就业、金融帮扶等稳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获批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达到4个,东大木业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全国农村创业园(基地)。创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2个、示范村5个,获评全省农村电商提质增效示范县。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力度,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36个。永镇乡关湖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是谋创新、激活力,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员额制、绩效分配、“标准地”改革稳步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推进国有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优化重组国有企业,国资国企管理更加科学。积极推动企业挂牌上市,新增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获批省级外籍院士工作站2家,授权发明专利181件。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创新开启“外脑”新模式,启动博士专家进埇桥,实现一乡镇一博士、一园区一外脑;签约月星家居、韵达物流等亿元以上项目4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全年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

四是抓整改、长管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深入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全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0天。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区管河道、水库、湖泊实现市场化管护全覆盖。开展“百村万树”工程,造林1.74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完成矿山生态治理项目12个。实施“14520”文旅工程,有序推进符离片区景观提升,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

五是补短板、优品质,城乡功能持续更新。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城乡要素互动、空间利用共融。征收房屋89.9万平方米,安置上房4322套,中煤1号地、道东7号地、城东城中村等3个棚改项目有序推进。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改造老旧小区8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150个,提升城区背街小巷63条、精品街巷2条,红色物业入驻无物管老旧小区214个,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向微处延伸、向精细转变。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两规一致性”调整。完成乡改镇5个。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土地3200亩。启动小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建设工程项目109个,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银河一路东延建成通车,G206蕲县北至怀远界改建完成,建设“四好农村路”501.8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个,农村人居环境加速改善。

六是办实事、惠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3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投入77.93亿元用于民生事业,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25%。新增就业1.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认定普惠性幼儿园63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1所、幼儿园15所,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医保DIP国家试点有序推进。省级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签约合作,实现与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宿东社区、西仙桥社区获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面完成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成立全省首家县区级残疾预防中心。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形势总体稳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拥工作进一步提升。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埇桥籍运动员王春雨创造了中国女子800米奥运会历史记录,在全运会摘得两金一银。妇女儿童、共青团、老干部、工商联、红十字、工会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档案、地方志、防灾减灾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我们不断转变作风、苦练内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化新一轮“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始终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贯穿政府决策全过程,做到依法规范决策、精准精细管理。“八五”普法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加强,时村镇司法所被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赋能升级“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高效落实“宿事速办”,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智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进一步规范,招投标“不见面”交易率达到100%。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基层减负成果不断巩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和工作监督,办理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7件、人大代表议案2件、建议81件。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区政协委员提案172件。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安全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从严从紧抓好疫情防控。省外来埇病例确诊后,在省、市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指挥下,全区上下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各司其职,医务人员冲锋在前、英勇作战,村居社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立即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迅速构筑起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疫战线,“埇”往直前、“宿”战速决,有力保障了全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省内市县火速支援、“皖”美集结,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表示诚挚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2021年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届政府工作圆满收官。

——五年来,我们致力创新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工业强区、科技强区不动摇,财政收入跨过2个10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跨跃4个百亿元大关。连续2年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连续3年荣获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连续4年荣获全省制造业综合发展10强区,连续8年荣获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获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致力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得到新提升。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连获三届省级文明城区。实施征收项目109个,征收面积62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49个,打造精品街巷37条、街头游园10座,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环境更加宜居。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1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农村环境持续改善。符离大道、西三环、G206北段等建成通车,农村公路里程达6000公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全面实现,打开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年来,我们致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实现新突破。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下降27%,环境优良天数逐年上升。建成镇村污水处理设施6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林长制改革扎实推进,造林14.24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村庄43个,获评全国生态文明魅力区。

——五年来,我们致力开放发展,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府职能配置进一步完善。国企改革、教育集团化办学、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人地挂”、“三变”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试点率先落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连续3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劝耕贷”、村级供销社建设等一批“埇桥经验”“埇桥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埇桥改革品牌越擦越亮。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宿徐现代产业园获批全省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开放发展获得更大空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烧鸡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大豆产业年会、中国木门与定制家居创新大会,埇桥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空前提升。

——五年来,我们致力共享发展,群众生活达到新水平。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干部、资金、项目向脱贫攻坚集聚,12.38万人脱贫,74个贫困村出列,摘掉了省级贫困县的帽子,涌现了曾翙翔等一批先进典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7.4%、59.7%。民生支出386.93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加强,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牢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来路,一路风雨兼程。五年攻坚,我们扛责冲锋、尽锐出战,抗疫情、战贫困、治污染,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五年砥砺,我们负重前行、开拓进取,稳增长、谋创新、促发展,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五年聚焦,我们夙夜在公、一心为民,创文明、惠民生、补短板,办成了一批又一批实事。五年磨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转作风、强本领、提效能,锻造了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上级有部署,埇桥见成效”;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追求;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必须始终坚持斗争精神,越是艰难越向前,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相信,只要凝心聚力、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埇桥发展必将走向新的胜利、再创新的成就。

各位代表!五年携手同行,几度春华秋实。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群挥洒汗水、拼搏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人民团体、工商联、政法干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埇桥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大而不强、人均靠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民营经济、实体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够,产业链不完整不稳定,园区承载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事业还存在薄弱环节,与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还有差距。少数干部激情不高、业务不精,不敢较真碰硬。对此,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差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方设法、攻坚克难,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奋斗目标和关键举措

今后五年,是埇桥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长三角一体化、皖北振兴等战略叠加效应日益凸显,杭州结对帮扶宿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破局成势,埇桥发展面临重大机遇,蕴含巨大潜能。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外抓机遇、内激潜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美好埇桥新征程,绝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根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党代会精神,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四化同步”,打造“四区两基地”,奋力实现“三争”目标,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埇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在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力建设“六个埇桥”:

——顺发展之势,乘势而上,建设实力埇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中争先进位,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争做标杆,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中争当示范。

——汇发展之智,赋能增效,建设创新埇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8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超过1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1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

——优发展之路,系统治理,建设生态埇桥。坚持“两山”理念,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以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绿水青山常驻埇桥。

——聚发展之力,闯关探路,建设开放埇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0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力争1家本土企业主板上市。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园区平台载体建设,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筑发展之基,善作善成,建设平安埇桥。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防范化解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重大风险。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水平,提升公共安全能力。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固发展之本,全心为民,建设幸福埇桥。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升城市能级,深化小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实现“六个埇桥”的关键举措是全面推进“四区两基地”建设。

(一)奋力打造皖北(埇桥)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埇桥园为核心,以其他园区为主体,积极融入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建设,加快打造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着力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持续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速产业集群发展。

(二)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示范区。着力提升科学治理能力,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强化“五控”措施,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重点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打造一批生态样板河道。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双碳经济”,加快产业绿色升级改造,降能耗、减排放、优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推动绿色城乡、绿色产业、绿色生活深度融合。

(三)奋力打造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加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掘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孝贤文化内涵,加快“五个一批”工程建设,加大符离大道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旅游强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织密全民医疗保障网,发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新业态。继续实施智慧养老示范试点项目,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四)奋力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设施装备与养殖工艺融合,在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上先行一步。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水利、物流、加工等设施智能化转型,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与信息化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大区向农业现代化强区转变。

(五)奋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展品牌小麦和优质高蛋白大豆等主导农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培育领军企业。以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建设大豆加工产业园、种业小镇。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长三角地区“中央厨房”。

(六)奋力打造黄淮海区域现代物流基地。统筹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韵达(宿州)智能物流产业园、蕲县港口物流园等一批物流产业项目,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布局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深入推进城乡配送专项行动,加快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

三、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振奋精神、恪尽职守,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深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向“三争”目标奋力前行。综合考虑,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项目扩投资,全力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以项目建设提升发展质量。

深度谋划储备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压紧压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责任。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拓宽拓广项目谋划思路,做到主轴主线明确,四梁八柱明晰。精心谋划一批关联大、带动强、辐射广的重大项目,力争在库项目超1200个,计划投资超6000亿元。

全力以赴加速建设。锚定项目建设不动摇,以项目论英雄,进一步优化项目指挥部调度机制,抢时间、争进度,推进118个省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48亿元。力争韵达(宿州)智能物流产业园等286个项目开工建设,火车站客运中心改造、徐钢环保设备生产等122个项目加快推进,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173个项目全面完工。

精准有效保障要素。全面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扩大村庄规划试点成果,完成朱仙庄镇、符离镇等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6000亩,为重大项目提供土地支撑。增强国资运作能力。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主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等资金支持。加强专项资金绩效评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聚焦产业成集群,全力推进承接转移高质量。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建强承载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集中力量建园区。全力推进员额制、绩效分配等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园区人才队伍活力。推行“管委会+投资公司”模式,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园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宿徐现代产业园区埇桥园建设,打造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6亿元。优化整合埇桥循环经济示范园功能,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与现代商贸服务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0亿元、限上商贸零售额27亿元。充分发挥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优势,打造中国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集群发展强链条。强化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着力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持续推进“4+4”产业链“链长制”,落实“两库三图”,推动装备制造、板材家居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新增“四上企业”6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品牌创建,建设质量强区。

科技赋能促创新。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与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有机联合,扶持一批本土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

(三)聚焦融入长三角,全力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依靠改革开放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更高质量扩大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瞄准长三角地区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双招双引”,紧盯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推进链式招商、以商招商,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深入推进博士专家进埇桥,发挥博士“辐射带动”效应,注入人才智力动能。抢抓杭州宿州结对帮扶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搭建资本合作平台、加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方面与杭州深入合作。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

更深层次推进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企业融入资本市场,力争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扎实开展园区“标准地”改革,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

更大力度创优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对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办理、集成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完善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做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全力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水平。对标沪苏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聚焦农业现代化,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动乡村振兴大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围绕“三落实一巩固”,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持续做好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扶贫项目资产监管等重点工作,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问题动态清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化田长制,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推动机械强农,稳步提高农业全程机械化率。落实“158”行动计划,加快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2个、市级及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个。推动村级电商网点提质增效,支持鼓励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发挥大豆制种大县品牌效应,加快种业发展。

释放农业农村活力。推深做实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38个。推动科技强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支撑。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促进农村信息、信用、信贷“三信”联动。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和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新发放金融支农贷款30亿元。着力提高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五)聚焦新型城镇化,全力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优化城市能级增品质。紧扣“东进、北扩、南展、西优”发展思路,加快道东5号地、中煤1号地等棚改进度,有序推动房屋征收安置。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改造老旧小区9个,完成住宅小区雨污分流60个,提升背街小巷67条、精品街巷1条,新建及提升菜市场4个。继续推进智慧小区试点建设。推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快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广红色物业、物管“110”模式,规范物业管理秩序,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加快镇村建设促协同。推进小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增强集镇承载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推动符离片区开发。推进8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加强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整洁庭院”专项提升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畅通交通循环,谋划推动S230苗庵至皖苏界改建、S305敦马路改建等一级公路建设,加快“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

丰富文化生活强品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三馆一院一中心”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加强非遗及文物保护利用。打响白居易地标性文化品牌,开展系列活动。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倡树文明新风。

(六)聚焦绿色可持续,全力推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持续攻坚污染防治。加快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紧盯“五控”重点,确保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推进科学精准溯源整治,规范入河排污口管理,推进沱湖流域21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建设,科学设置主要河流监测站点,实现智慧监管,确保水质达标。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严厉打击跨区域非法倾倒危废等违法行为。

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实施非煤矿山生态修复项目5个,治理采煤沉陷区1341亩。加快省级示范河湖创建。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化肥及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启动第一农药厂地块等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加强生态屏障建设,推动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完成人工造林5500亩,打造省级森林城镇2个、村庄7个。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力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强化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倡导绿色低碳、节约适度的生产生活新方式,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96.8%。加快五柳休闲旅游度假区、符离大道沿线景观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七)聚焦民生增福祉,全力推进社会事业高质量。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流程,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改造提升敬老院37个。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关爱力度,注重解决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完成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建成残疾人智能化托养示范点20个,逐步建立多层级、专业化、社会化康复托养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领域与长三角地区互动合作。加快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建成栏杆、时村2个乡镇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3所。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30个,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小学3所、公办幼儿园6所,宿州应用技术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队伍有序交流。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更多年轻人落户埇桥、圆梦埇桥。

深化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红十字会、关工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常态化推进“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铸安”行动,完成大店镇、夹沟镇等7个乡镇消防站及消防队伍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和民兵训练基地建设,健全全民国防教育体系,深化军民融合。扎实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老干部等工作。

四、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筑牢忠诚品格,坚决提高政治能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政府各领域、各项工作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筑牢法治根基,坚决提高履职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实施“八五”普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着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加大“宿事速办”落实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筑牢实干本色,坚决提高执行能力。坚决反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只讲难题不想办法”的敷衍态度,坚决杜绝“有风险的不愿干、有困难的不去干、得罪人的不想干”的不担当行为,坚决破除“讲成绩滔滔不绝,谈问题遮遮掩掩,说措施稀里糊涂”的错位作风,绝不把“说了当做了”,更不能把“做了当做成了”。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精细精准、雷厉风行,把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全面提高政府系统执行力、落实力。

筑牢廉洁底线,坚决提高防腐能力。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转作风,以更大力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过“紧日子”,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强化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监管,持续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新目标承载新梦想,新征程充满新希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不断推动埇桥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埇桥的崭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十个一”工作机制:一月一招商、一月一恳谈、一月一推介、一月一开工、一月一观摩、一月一现场、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学习。

2.“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千家企业,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

3.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4.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

5.“标准地”改革:在完成建设项目相关区域性统一评估基础上,明确建设项目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至少五项控制性指标履约承诺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6.“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启动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

7.“14520”文旅工程:1,即1路,把符离大道打造成连接宿徐的“一号旅游公路”;4,即4区,启动五柳片区、龙顶山片区、顺河乾山片区、栏杆老海寺片区规划建设;5,即5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野生动物园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同步推进符离集烧鸡文化产业园、埇桥非遗文化产业园、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建设;20,即20个A级旅游示范村镇,支持符离、夹沟、曹村3个镇,清水村、沈圩村、秦山村、五柳村、岳乔村等17个村创建A级旅游示范村镇。

8.小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科学制定一个镇区规划,新建提升一批镇区道路,打造一条精品商业街巷,配套完善一个供排水和污水处理体系,新建一个街头游园、生态停车场或绿地公园,新建一个文化体育中心,提升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设施,完善一个卫生医疗康养设施,配套一个商业综合体,改造或新建一批居住小区。

9.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0.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革命、垃圾治理革命;村庄清洁行动、村庄规划行动、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

11.医保DIP:即按病种分值付费,是指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本统筹区内住院医疗费的总额预算内,根据各病种均次费用与基准病种的比例关系确定相应的病种分值,按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定医院系数,年终医保经办部门根据医院得到的总分值和系数,按约定规则进行住院费用结算的付费方式。

12.三个以案: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

13.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

14.人地挂: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项目试点,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减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就业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减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从而实现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促进城镇化发展。

15.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16.劝耕贷:劝耕,即勉励农耕,出自杜甫诗《大雨》“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劝耕贷是由地方政府、各银行、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三方合力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利率低、数额大的农业信贷担保贷款,旨在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建设。

17.“四化同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8.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9.“铸安”行动:以“严执法、排隐患、强管理、保安全”为主题开展常态化监管执法,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个清单”,实现覆盖全区所有地区、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流程环节“四个全覆盖”,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留余地、不留尾巴“四个不留”。

20.五控:控煤、控尘、控气、控烧、控车。

21.“五个一批”工程:建设一批旅游特色精品景区,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构建一批旅游新业态,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旅游领军企业。

22.“4+4”产业链“链长制”:链长制指区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的“双链”制度。4+4产业链指4个优先发展类产业链,即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绿色家居产业链、符离集烧鸡及畜禽肉食品加工产业链、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和4个积极发展类产业链,即现代物流产业链、现代文旅康养产业链、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链。

23.“两库三图”:两库指项目库、企业库。三图指产业链“鱼骨图”、产业分布图、技术路线图。

24.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25.“放管服”改革: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26.一网通办: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证通用、一次登录、全网通办”。

27.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28.三落实一巩固: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成效巩固。

29.“158”行动计划: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土特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重点培养1个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立500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亿元。

30.三馆一院一中心: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影剧院,全民健身中心。

31.“两高”项目:高耗能和高排放项目。

32.“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33.“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1,即1个总体实施方案;11,即按照国家要求开展的11个专项实施方案;N,即根据我区实际在特种设备、油气管道等重点行业领域增加的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