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五年规划纲要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711/202101-00040  信息分类: 五年规划纲要
 内容分类: 其他,综合政务,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2-08-05  发布时间: 2022-08-05 09:45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人: 初审:武梦     复审:蒋萌    终审: 许从龙

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表时间:2022-08-05 09:45 责任编辑: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一月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埇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现代化美好埇桥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埇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五节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第六节 创新科技强区建设思路

第七节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第八节 培育创新型企业

第九节 建设创新平台

第十节 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

第十一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三章 做强做优做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二节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第十三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第十四节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第十五节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十六节 加快数字化发展

第四章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埇桥担当

第十七节 统筹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第十八节 着力优化市场供给

第十九节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

第二十节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第二十一节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第二十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三节 完善现代财税体制

第二十四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十五节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第六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十六节 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十七节 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

第二十八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九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十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七章 依托主城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十一节 构建优势互补的空间新格局

第三十二节 努力提高城区能级

第三十三节 建设美丽乡镇

第三十四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第八章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皖北开放新高地

第三十五节 优先承接沪苏浙重点产业转移

第三十六节 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第三十七节 着力构建产业合作平台

第三十八节 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第九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埇桥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九节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第四十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四十一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四十二节 全面做好大运河埇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第四十三节 弘扬埇桥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十四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大美埇桥

第四十五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十六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四十七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四十八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一章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四十九节 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第五十节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

第五十一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第五十二节 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

第五十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第五十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埇桥建设

第五十五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六节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埇桥

第五十七节 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第五十八节 确保经济发展安全

第五十九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六十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四章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第六十一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六十二节 全面推进法治埇桥建设

第十五章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

第六十三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六十四节 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第六十五节 严格评估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埇桥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实施重大工程,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埇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决战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和皖北振兴加快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325.5亿元增至2020年的7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的3023美元增至2020年的6942美元,财政总收入从2015年的31.5亿元增至2020年的5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96.39亿元增至2020年的324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19.2:43.5:37.3优化为10.2:34.7:55.1。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3年荣获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增速10快区,连续7年荣获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

三大攻坚连战连捷74个贫困村、123801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摘掉贫困县帽子,涌现出曾翙翔等一批先进典型模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10大专项整治工程,积极推行林长制和河长制,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和长效机制全面建立,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区”“安徽省森林城市。实施1+9+N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企业债务风险、金融风险有效控制,房地产项目遗留问题有效解决。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投资22.17亿元,修建农村公路4792.18公里,通村硬化路实现全覆盖;符离大道、G206北段等建成通车,“一小时交通圈”日臻完善。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城区,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美丽乡村建设纵深推进,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打造美丽集镇23个、美丽乡村中心村51个,大美埇桥再展新颜。

创新引领更加有力企云科技、中科(宿州)创新园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1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020全社会研发经费4.98亿元,占全市4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15年的3.1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15年的10倍,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连续2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公共资源交易等改革纵深推进,教育集团化改革成效明显,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以项目建设指挥部调度机制为代表的10大机制持续激发发展活力,农村三变、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验连续3年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黄淮海经济圈,成功举办中国烧鸡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大豆产业年会、中国木门与定制家居创新大会,连续3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省大新专项目工作持续保持县区先进行列。区级重点调度项目从2016年的4652020年的932个。市高新区埇桥园与徐州高新区合作共建宿徐现代产业园,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埇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完成筹备并投入运营,市经开区埇桥循环经济示范园挂牌城东新区。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财政民生支出87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9%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度有温度,群众就业稳步增长。美丽乡村建设纵深推进,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城区,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600元、14563元,增速双双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依法监督,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埇桥建设取得新进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工作不断优化,七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荣获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扫黑除恶纵深推进,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三里派出所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八连冠

管党治党全面从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九届区委以来先后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活动,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成,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取得重大成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三不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埇桥在全市、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位势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专栏1:埇桥区“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十三五”

目标完成情况评估

2015

完成数

2020

预计数

2020

规划数

完成情况

一、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25.5

705

600

完成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美元

3023

6942

5900

完成

财政收入总额

亿元

31.5

52.3

60

完成(考虑2020年度减税降费13.1亿元因素)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6.39

324

177

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63.2

增长5%

年均增长16%

因统计改革,口径变化,不做评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96

增长5.5%

年均增长12%以上

二、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39

0.75

2.3

差距较大(因目标设置太高,我区虽在全市领先,但市、区均未完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

3.4

5.8

5

完成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

拥有量

0.54

4.6

3.9

完成

专利授权量

800

1200

1200

完成

高新技术企业数

13

44

30

完成

三、协调发展

一、二、三次产业

二、比例

19.2:43.5:37.3

10.2:34.7:55.1

13.6:43.5:42.9

完成

工业化率

%

36.8

23.5

41

差距较大(因目标设置太高,市、区均未完成)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7.3

55.1

42.9

完成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24.9

33

30

完成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1.56

59

60

基本完成

四、绿色发展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4.4

14.4

14.4

完成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

单位工业增加值

用水量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

工业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率

%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

%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

林木绿化率

%

26.21

29

29

完成

五、开放发展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6

1.4

3

差距较大(因美国双反政策及疫情影响等)

经济外向度

%

2.82

1.37

3.15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9123

20000

13000

完成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亿元

168

*

320

同口径对比完成

六、共享发展

年末总人口

万人

188.6

194.2

195

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

7.3

8左右

完成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7628

37600

37500

完成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311

14563

15700

基本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

3

<4.3

完成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98

45

45

完成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87.5

95

95

完成

第二节 现代化美好埇桥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全球经济重心、治理体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面临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国家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列政策叠加我区,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我区增长动能加快转换,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端升级为我区供给端结构性调整提供了空间,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必将促进我合作共建迈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振兴皖北力度持续加大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快建设有利于改善的基础公共设施支撑条件。

存在的主要困难。埇桥作为人口大区、农业大区、发展中大区的区情没有变,总量靠前、人均靠后的格局没有变,民营经济不够活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足的局面没有变园区支撑能力不足、主导产业不强的局面没有变,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差距少数干部发展紧迫感不创新观念不强、担当意识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埇桥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着力打造皖北(埇桥)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埇桥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二)“十四五”时期埇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埇桥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埇桥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全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全省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十四五”时期埇桥重大平台建设

依托优势产业园区,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公共服务综合配套,加快建设“四区两基地”重大平台,形成对埇桥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支撑。

皖北(埇桥)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宿徐现代产业园为核心,以其他产业园区为主体,加快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融入徐州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努力在合作共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

黄淮海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充分挖掘符离大道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积极融入大健康产业,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新业态,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以高质量的供给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示范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绿色城乡、绿色产业、绿色生活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粮食与畜禽等现代农业,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促进产业集群、推动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打造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改革建设引领区。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流通基地。依托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品牌优势,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建设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黄淮海区域智慧物流基地。抢抓新一轮物流业大发展、新基建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机遇,发挥区域竞争中率先突破的先发作用,高端切入、集群布局、产城一体,加快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打造成智慧物流新城。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埇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围绕“四区两基地”战略定位,坚定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埇桥进军。

——综合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经济增速要较大幅度高于全省、确保高于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进一步前移,经济总量迈上1200亿元新台阶,人均GDP与全省、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主导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型城镇化加推进,消费潜力持续激发,城区能级大幅提升。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备,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加,创业创新平台持续涌现,战新产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升,人才强区基本建成,创新主体与创新载体支撑能力进一步凸显。

——生态文明实现新的更大成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大气、水、土壤、森林、湿地质量持续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标准建成符离生态旅游廊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公共服务、产业转移等方面与长三角全面对接。与长三角城市群,特别是与徐州都市圈的一体化合作迈入新阶段,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全区实际利用外资、招商引资保持稳定增,重大改革成效进一步凸显,微观主体更有活力。

——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进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民生投入比重持续增长,民生工程建设量质并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等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充分,城镇化率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平安埇桥建设不断深化,法治埇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埇桥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体系

指标名称

2020年

预计

2025年目标

“十四五”年均增速(%)

指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05

1200

8以上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6942

10000

-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5.1

57

-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3.5

24.3

-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9

63

-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速%

5

-

9左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24

475

8.5以上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五年合计

“十三五”时期合计7.2亿美元

“十四五”时期合计超过7.2亿美元

-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75

1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44

100

-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

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5.8

11

-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4.6

7.5

-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GDP同步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3

<5.5

-

预期性

每千人拥有执业

(助理)医师数(个)

1.98

2.51

-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92以上

95以上

-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空气优良天数比率(%)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林木绿化率(%)

29

31

-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34

135以上

-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4.4

14.4

-

约束性

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

95

95以上

-

约束性

第五节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埇桥区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化的中心城区建设更加美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埇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埇桥,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埇桥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平安埇桥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科教兴埇、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科技创新生态,加快科技强区建设步伐。

第六节 创新科技强区建设思路

围绕“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这一科技总目标定位,抢抓科技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科技发展机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四大任务”,努力实现全区科技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专利授权量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四个翻番”目标,为建设五大发展现代化美好埇桥贡献科技力量。

第七节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和省、市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在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大创新工程攻关等计划和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中力争实现新突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制定主导产业、“两新”产业、农业种养殖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技术路线图,确定产业未来五年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关键技术和突破路径,研发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缓解产业机械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规模化、绿色化技术约束,实现主要产业技术装备、工艺水平领先全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充分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合作机制,推动企业集中突破主导品核心技术关卡。鼓励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发展,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的扶持,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市内同行业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在12%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1%30%以上。

第八节 培育创新型企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创新型企业后备库,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加快招引培育一批平台企业、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建立创新型企业辅导机制,依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符合一定条件、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定制化服务。引导科技企业上市挂牌融资,鼓励支持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精选层、科技创新专板培育层和基础层挂牌。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00家,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九节 建设创新平台

强化与沪苏浙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合作,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支持总部或研发机构来我区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和科研中试基地,支持建设行业检验检测、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持续强化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快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实践基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争取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力争在省级研发机构布局上取得新进展。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研发转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代农业新兴产业集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农(林)业综合试验站、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星创天地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商业化育种中心,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建设好国家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省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承载能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超过15家。

专栏3:“科银企担”对接机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银企担”对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合作新模式,构建战略合作联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成果、金融资本向企业集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支持引导科技创新投融资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将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成为党的“三农”政策宣传队、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领头羊、乡村致富带头人。

第十节 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

引导建立一批行业孵化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吸引更多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埇桥转移转化。强化对创新成果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推动金融资本要素对接创新成果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坚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支持各类研发平台积极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开展前沿技术应用研究和落地。挖掘专利申请潜力,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贯标企业培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鼓励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代理等新型科技服务业,培养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构建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支持申报更高等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结构调整。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科技成果累计登记超过1000项,转让技术合同1000项,转让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10亿元以上。

第十一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完善创新链,着力创建高水平人才强区。全面落实“科技人才智汇宿州”人才工程计划,深入实施“江淮英才计划”和省市“人才30条”、区“人才20条等人才政策深化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等制度建设,推进人才回引工程,保证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汇聚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把人才引进纳入综合考核,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依托宿州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宿州技师学院、宿州应用技术学院设置相关专业,培育本土实用人才。支持宿州应用技术学校升级为职业学院。健全乡村企业家人才培养机制,夯实本土人才“基本盘”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

专栏4:园区科技创新工程

宿徐现代产业园科技创新工程主动对接徐州矿大科技园、徐州高新区,加快建设科创中心和智慧装备制造专业园,加速建成产城一体、皖北工业新高地、徐州装备制造新基地,建设淮海经济区科技合作的典范。到2025年,园区高新企业数3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家。

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科技创新工程着力走“科创+”发展道路,突出在秸秆综合利用、智能制造及电力电气设备制造、电子商务及时尚网红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到2025年,园区高新企业数25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家。

埇桥绿色家居产业园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双创孵化中心、科创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硕(博)士工作站等,增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个性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供给。到2025年,园区高新企业数6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家。

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工程发挥符离镇食品、板材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品牌优势,加快建设烧鸡博物馆、烧鸡食品研究院、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强肉食品速冻、方便化、旅游产品化、营养化方向技术研发。

大豆产业园科技创新工程加强与国内外大豆深加工研发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入油脂加工、全豆加工、蛋白加工、磷脂加工、副产物加工等工艺技术,推动传统豆制品企业由加工向研发、制造转型,构建绿色大豆深加工闭环模式。

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科技创新工程着力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手段,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积极导入多温层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技术,推行“干线支线运输+仓储服务+配送服务+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增值服务”一站式干支仓配一体化模式,打造黄淮海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工程强化物联网、生物技术等高科技融合应用,积极构筑种养循环链、科技创新链、加工产业链、品牌价值链,探索形成以区域品牌为引领、以加工为支撑、以科技为突破、以循环为基础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升级路径。

埇桥省级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工程以打造“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科研平台基地”为目标,建立一批高质量涉农科技研发实验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果蔬、香稻米等若干个产业联盟,打造一批具有皖字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引进培育推广30个(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申请技术专利30项以上;入驻区级及以上科技特派员20人次以上,培育农业科技型经济合作组织30个,培训农民10000人次以上,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以上。

第三章 做强做优做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区、质量强区、网络强区、数字埇桥,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十二节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分行业做好供应链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打造新兴产业链,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专栏5: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

建立推进机制:推广区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的“双链”制度,注重协同配套延链,打好“补链强链延链”组合拳,形成上下游产品有机连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高质量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

完善规划体系:高质量编制埇桥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体系,分行业建立“两库三图”,即企业库、项目库,产业链“鱼骨图”、产业分布图、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目标、方向、路径。

加强信息联动:推动“上云用数赋智”,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头部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上下游企业及时共享计划、生产、库存等信息,降低协作成本、提高协作效率。

加强金融联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保障服务能力,引导银行机构对头部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给予更多金融支持,做大供应链金融规模,创新“融链通”等产品,为配套企业提供抵质押、担保贷款等服务,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资金运作效率。

加强产需联动:组织、参加、举办食品、家居、装备制造等区域性、行业性展销会,扩大产品的覆盖面和占有率。引导企业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新品精品,以产品创新引领消费需求。

加强人才联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帮助企业满足用工需求,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促进企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储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打造优秀企业家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政策联动: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支撑作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困难,加快培育新动能。

优先发展机械装备、板材家居双首位产业链。依托宿徐 现代产业园,加快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环保机械等装备制造细分产业,壮大机械制造产业链。围绕建设中国板材家居产业基地,强化绿色环保板材、全屋定制家居及配套产品研发生产,壮大板材家居产业链。

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符离集烧鸡及畜禽肉食品加工优势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发展小麦粮食、绿色果蔬、豆制品等深加工产业,壮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好“符离集烧鸡”品牌,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及畜禽肉食品加工,壮大畜禽肉食品加工产业链。

专栏6:符离集烧鸡产业振兴工程

充分利用好“符离集烧鸡”品牌及我区烧鸡产业基础优势,强化养殖—屠宰—制作—销售全链绿色安全发展,对标“德州扒鸡”“周黑鸭”等知名品牌,在“营”“研”“销”“促”上拿出实打实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中国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力争“十四五”末,形成百亿级烧鸡产业链。

一要增强烧鸡产业造势。借助全国烧鸡大会、“符离集烧鸡号”高铁,扩大符离集烧鸡知名度,促进符离烧鸡走向全国,推进“单兵式”烧鸡企业向“集团军”发展。二要强化烧鸡原材质量保证。依托国基禽业龙头带动作用,推行活鸡绿色健康化养殖,注重避免外来品种入侵,确保符离集烧鸡原料本地化。三要拓展烧鸡成品发展领域。紧随新时期消费变化的新趋势,适当改良烧鸡产品口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发挥刘老二烧鸡、徽香源烧鸡等龙头企业集聚效应,集聚一批食品深加工知名企业,拓展烧鸡整鸡生产向鸡翅、鸡头、鸡胸肉等小包装休闲食品转变,向烧鸡饼干、烧鸡果品等延伸,丰富烧鸡成品种类。四要推动烧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集养殖、制作展示、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烧鸡文化旅游,促进烧鸡全链融合高质量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现代文旅康养、秸秆综合利用、纺织服装产业链。托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园,加快推动智慧化物流及电子商务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链。推动埇桥本土文化与全域旅游、康养有机结合,壮大现代文旅康养产业链。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秸秆离田,不断深化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重点发展壮大特种服装,积极推进化纤、时尚服装生产,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链。


专栏7:埇桥区产业链鱼骨图


第十三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大力实施市重点技改“1525”行动计划和“3111”工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和工业基础能力工程,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全链路数字化、智慧化“制造大脑,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高新化、管理现代化、品牌高端化方向发展,壮大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工业企业技术水平、竞争能力、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90亿元以上,工业化率达到24.3%。

板材家居。“拓展新领域、强攻中高端、创新定制化”为主线,利用“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的资源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在环保绿色板材、全屋定制家居、智能家居智能集成系统配套附件上实现更大作为,打造中国板材家具产业基地。

专栏8:绿色家居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通过出台“在全区大力推广无絮杨”有关政策,采取补贴和提供无絮杨树苗等方式,鼓励农民和林木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家前屋后、农田林网、村庄道路栽植无絮杨,大力建设无絮杨丰产林基地。将发展本地乡土树种和引进外来优质树种相结合,大力扩大种植楸树、榆树、槐树、楝树和弘森槐、榉树等,丰富林木资源适应现代生活水平提升对实木家居的需求,提高实木板材加工附加值。把绿色家居原料基地建设工程纳入乡村林业绿化考核内容。

机械装备“主攻配套、突破成套”为主线,利用徐州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发展装备机械制造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基础装备、新型关键基础零部件、先进通用设备以及各领域成套技术装备,打造成皖北地区重要的装备机械制造产业基地。

食品加工围绕绿色、健康理念,着力采用生物技术引领向精细加工升级,大力发展粮油、果蔬、豆制品、肉制品等绿色食品,优先开发儿童、休闲、旅游等食品,振兴符离集烧鸡产业,做响埇桥大豆、夹沟香稻米、王枣子茶、栏杆黄桃等特色品牌,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全产业链型企业。

专栏9:优质高蛋白大豆基地建设工程

基地建设思路。发挥“埇桥大豆”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中国豆制品业用优质大豆基地”品牌效应,深入推进优质高蛋白大豆基地生产能力建设,努力推进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独特品质的高蛋白大豆加工原料和产品。

扩大大豆种植。依托国家大豆产业体系,争取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选定优质大豆品种,推广丰产栽培,稳定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大豆品质稳定,进一步提升“埇桥大豆”美誉度。

规划建设大豆产业园。围绕豆腐、豆浆、豆干、豆奶等传统产品,突出休闲豆制品、大豆蛋白及大豆卵磷脂、异黄酮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兼顾豆制品机械制造、仓储物流等配套,建设长三角优质豆制品加工基地,打造“中国素食之都”。

争创大豆及制品集散地。支持一批收贮企业,在仓储物流上做大做强,努力建设大豆交易市场,配合大豆加工业,鼓励订单生产,与上海、北京等周边中心城市建立可靠、优质、稳定的供应关系,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大豆及大豆制品集散中心。

非金属矿物制品发挥海螺水泥、海龙建材等龙头企业的带辐射作用,开发建设消纳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和可替代原料、燃料的新型建材项目,优先采用全封闭生产场景,加快推出一批功能性新产品,做大做强透明防辐射材料、耐火保温材料、特种石墨纳米材料

纺织服装加快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在纺织服装领域应用,“做大做强特种服装服饰”为重点,强化抗寒保温、抗紫外线、防尘防水等特殊功能,积极扩大时尚服装生产,做优做强纺织面料、产品研发、服装设计、品牌打造、营销中心、电子商务、市场物流等重点环节

专栏10:制造业重点项目

机械装备:积极谋划安徽恒泰电器二期、江苏国润机械制造项目、祁南工贸齿轮生产项目、江苏奥瑞达机械制造项目;完成建设功业机电工程机械项目、科鸣机械农具项目。

板材家居:积极谋划东和木业木素液加工项目、深圳博领高端实木家具生产项目、上海迪尼格雅高端实木家具生产项目、菲林格尔地板生产项目、书香门第地板生产项目、港宁全屋定制家居建材园项目、顾家家居项目;推进建设王全亮门窗不锈钢门窗加工项目、原和木业胶合板项目、同正木业胶合板项目、捷居饰面板加工项目、佳合木业胶合板项目、永守高档卫浴项目、天艺智能防盗门生产线项目、拓鑫胶合板建设项目、众友家具家具项目;完成建设木之道胶合板生产线项目、瀚林木质纤维项目、得盛简易家居项目、实慕家居定制家居项目、益佳木业实木复合地板、腾盛木业中高密度纤维板项目。

食品加工:积极谋划四铺村烧鸡生产项目、旺瑞速冻食品生产项目、田之源粮食收储加工项目、众彩蔬果冷藏加工项目、黄桃加工项目、金麦面粉生产加工项目、东风牧业驴肉制品生产项目、豆制品深加工项目、涛涛低脂糕点项目;推进建设英英鸡肉加工项目、草源生态食品技改项目、双兴无花果茶项目、关湖麻油加工项目、享味缘面条加工项目、金鼎休闲食品生产项目;完成建设中天生猪屠宰加工项目、黑老凯粮油食品加工项目、夏刘寨明欣食品加工项目、鹏美佳生产线项目。

非金属矿物制品:积极谋划光大固废处置项目、振爱石膏制品生产项目、桃园新型建材园、钱营矿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再生利用项目、蒸压加气墙体材料项目,守业建材环保设备改造项目、玉石建材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推进建设天之源新建涵管、彩砖生产项目、方力石料机制砂建设项目、星辉生态透水砖项目、永固建材气块砖生产项目;建成皖能环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水之蓝玻璃制品项目、腾达面包砖生产项目、鑫发再生燃料环保炭改建项目。

纺织服装:积极谋划云佳家居无纺布制品生产加工项目、恒鑫服饰无纺布生产项目;推进建设隆泽服饰服装项目、慧舟服饰休闲服项目、光乾纺织纱锭生产项目;完成建设苏威服装加工生产项目、胜夏涤纶线生产加工项目、锦霓服装生产加工项目、正邦皮鞋生产线技改项目、徐氏鞋业生产加工项目、星宇服装工业防护服项目、山里人服装衬衣项目、华宇高档紧密纺纱项目

专栏11:工业“四抓四促”工程

通过“四抓四促”,促进工业企业“四个明显提升”,即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竞争能力明显提升,集聚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切实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龙头、促带动。全力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坚持按照“众创业、个转企、小升规、育龙头”的思路,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打造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纳税企业。

抓链条、促集聚。立足优势产业强链,发展短板补链,注重协同配套延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

抓创新、促升级。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创新企业。

抓帮扶、促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市区减税降费政策,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要素保障,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企业、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助力埇桥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四节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落实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价值链分工,对接苏浙沪龙头企业,携手周边城市,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梯次推进格局。

高端装备抓住徐州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发展装备机械制造业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基础装备、新型关键基础零部件、先进通用设备以及各领域成套技术装备,打造成皖北地区重要的装备机械制造产业基地。

新能源。大力承接和发展光伏、风能发电系统及其组件与应用产业,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集聚,打造内陆首个“风光互补”绿色新能源示范基地。

新材料。大力推进以碳纤维及石墨制品、木塑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推进先进材料及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节能环保。大力发展节能照明、家电和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装备及环保塑料袋等绿色环保材料及制品。

生物产业。围绕生物油脂、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等,加强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促进生物产业规模化发展。

专栏12:安徽省支持“三重一创”建设政策

即加快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重大基地:实行申报制,申报重大基地的园区应当在产业领域、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支撑项目等5个方面符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皖政〔2015〕48号)要求。

重大工程依托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和规划,围绕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有一批技术水平高的重点建设项目支撑,通过三年左右的建设,有望发展成为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新兴产业领域。

重大专项:依托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和规划,以发展产业为目标,通过领军企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集成,开展工业化试验,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研发试制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有望发展成为重大工程的新兴产业领域,申报建设重大专项。

第十五节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交通强区改造提升宿州火车站,推动建设淮北至宿州至蚌埠、阜阳至亳州至宿州至淮北城际铁路。加快推进民航机场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建设G3京台高速公路复线宿州至固镇段、S15徐宿蚌高速公路(宿州至固镇高速)推动S407人民路南延、S304北二环路延伸至现代农业示范园,改建G343宿至淮北界、G206蕲县北至怀远界、S229(二徐路)等。围绕“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总体目标,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和安防工程,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工程创建,新建、改扩建农村道路4339公里,重点解决4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问题,加速农村公路联网成环。贯彻落实“路长制”和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加快实施农村道路安防和农村道路养护提升工程,提升农村道路安全水平。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打造“一小时交通圈”

专栏13:交通重大项目

铁路。实施京沪线宿州站改建工程、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际铁路(埇桥段)项目,谋划推进三洋高铁、宿州市轨道交通等项目。

公路。国省干线:实施G206蕲县北至怀远界、S306朱仙镇-灵璧界、G206南外环至蕲县北、S302下穿京沪铁路立交、G343宿城至淮北界、S230宿州东至固镇界、S301东延、S305埇桥区段、G344宿城至固镇界改建工程、S229二徐路宿城至皖苏界、S306宿蒙路宿城至淮北界等改扩建工程。农村道路:打通芦岭至高铁站快速通道(芦四路北沿至宿州大道),规划建设芦岭—大泽乡南—蕲县东—永镇—大营—蕲县西—桃园南—三环,高标准建设高速宿州东出口—时村—解集—褚兰县道。建设符离镇中华路、夹沟镇镇头村半山里村道、S230苗庵至皖苏界、西涉路等。

水路。实施浍河航道、新汴河航道(宿县闸至徐岗段)等整治工程;建设蕲县港口物流园、蕲县港区徽航码头、新汴河旅游码头、新汴河港口等。

空运。推进建设宿州民航机场等。

专栏14:新建、改建扩建、维修农村道路

提升“一小时交通圈。紧紧围绕“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总体目标,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速农村公路联网成环。“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维修农村道路4339公里,重点解决4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问题,补齐一批“末梢路”,打通一批“循环路”,建设一批“产业路”,彻底改善农村交通环境。

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每个乡镇有一条以上通县道及以上公路,建制村有两条以上通乡道及以上公路,县道不低于三级公路标准、乡道不低于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和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乡村道路管养维护。贯彻落实“路长制”和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强化道路产权保护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安防工程和农村道路养护提升工程建设。“十四五”时期,建设农村道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650公里、四好农村路养护提升工程1200公里,提升农村道路的畅通和安全水平,推进农村公路品质提升。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完善客运班线规划,完成各乡镇车站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增加新能源客车投放,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提升群众满意度。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以推动智慧电网建设、提高电力供给水平为重点,加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坚持“两率一户”指标标准,完善电架结构,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改造,提高城乡电网健康运行水平。推动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气门站、LNG储备站建设,推动天然气管网向有条件的乡镇、农村社区延伸,基本实现天然气管网乡镇政府驻地全覆盖加速新能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配套充电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车。加快推进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扩建项目、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宿徐产业园热电联产项目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争取新上一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

专栏15:加强能源监管工作

加强区节能监察中心能力建设,积极开展节能监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的管护工作的监督指导,提高管护质量、保证电站平稳运行,保障村与户收益。加强对电力部门和油气管道长输行业的安全监管,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级政府及应急部门布置的安全生产工作,杜绝安全隐患。协调电力部门和油气管道行业调峰,保障居民夏冬两季用气用电,为我区民生工作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构建现代化水利体系加快推进浍河航道整治,推动浍河、唐河、奎濉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及老汪湖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推进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维护保养好国管大中型涵闸和群管涵闸,完成既定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建设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管网延伸工程,推动小水厂联网升级改造。搭建河长制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

专栏16:能源和水利重大项目

能源供给保障工程:协同推进华电二期1000MW煤电项目,谋划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11万伏变电站及电网项目,加快海创垃圾焚烧发电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宿南煤层气项目、聚融风电场项目、永安风电场项目;完成建设宿州-淮北-萧县-砀山、宿州-蚌埠天然气输管道项目、皖能二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埇桥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项目;推进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桩项目;加快建设曹村村至宋湖村、曹村街农网升级改造项目。

排涝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提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推进建设草坝、季槽、灰古、大店等15项涵闸控制工程;埇桥区黄山水库、前扬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符离水厂、芦岭镇中心水厂等13处水厂,改造备用水源井9处,规范化建设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处;推进建设水厂信息自动化、区级信息化管理平台、水源保护划定及区级水质检测中心等。

重点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地下水监控体系,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濉唐沟通工程、新汴河奎濉河连通工程、新汴河、沱河、采煤沉陷区连通工程等建设。

第十六节 加快数字化发展

推动“数字江淮”“数字宿州”工作任务落实,加快建设“数字埇桥”,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数据引领型发展模式。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镇地区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水平。高标准推进5G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5G商用部署。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完善建设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推进电子政务外网与城乡视频监控网、城市物联网等各类网络互联互通。

推进数据共建共享。梳理全区数据资源目录,加大区级自建业务系统对接力度,归集政府、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数据归集质量,构建“点线面”结合、“政经社”一体的政务数据库。加大对工业互联网、5G、新基建等工业经济类数据采集联通,逐步整合形成覆盖工业、农业、商业等一体的经济领域主题数据库。加强数据清洗治理,推进数据标准规范建设。推进信息化系统统筹管理,全量对接本级业务系统,实现“网络通”。向上对接省江淮大数据中心、市数据中台数据,实现“数据通”。

推进数字化应用。加快5G商用发展步伐和数字技术融入步伐,加快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城管等,推进农业物联网、服务业上线建设。加快埇桥区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应用中心项目建设进度。推进主导产业领域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无人工厂”建设和网络化协同制造试点,积极参与“皖企登云”计划加快“两化”融合步伐,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平台应用模式。

专栏17:皖企登云行动计划

利用我省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工业云平台政策机遇,出台配套政策,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研发工业APP,促进云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云服务创新创业等。

第四章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埇桥担当

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加强内贸、外贸市场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着眼提高服务、产品对消费端的适配性,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主要链接。

第十七节 统筹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市场,联通强大的双循环市场,加快拓宽埇桥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区域高效率流通节点支撑高标准市场节点,加快建成交通强区。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铁路站场、高速路网以及新汴河、浍河等水运航道和新建机场等优势交通条件,建设一批“公铁水空”物流中心,积极打造区域性交通运输物流基地。结合宿州火车站搬迁改造,推动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园。结合宿州民航机场建设,推进建设宿州航空港物流园。结合水运航道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蕲县港口物流园。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布局建设物流仓储设施融入全区综合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家居、大豆、粮油、畜禽肉食品、林木等大宗物流专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构建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交通运输物流体系。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深入推进城乡配送专项行动,完善城乡物流配送停靠、装卸等作业设施,鼓励发展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社系统现有网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加快推动邮政物流建设,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商品配送中心、中心村直营连锁店。支持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加快实体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商品专业市场开展互联网+转型升级。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大力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树立行业诚信风尚。发挥政务诚信的示范作用,建立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开展诚信经营户选评活动,培育诚信守法的市场主体。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化建设,推进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用信息交换与应用。构建从信息归集共享到信用分类监管再到失信联合惩戒的监管闭环,将征信、评信、用信融为一体,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构建严重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将信用信息查询使用嵌入审批和监管工作全流程。开展诚信经营户选评活动,定期发布诚信红黑名单,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信用产品广泛应用。健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

打造应急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多灾易灾乡镇设置救灾物资储存室,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急运力储备、调运、协同保障能力,完善通信、能源、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的应急保障预案。加强专业抢险救援力量装备配备,提高基层减灾和应急救灾的装备保障水平。

第十八节 着力优化市场供给

以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快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积极改善供给质量,努力增加我区优势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份额。

创建全国质量强区示范区。围绕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标杆领先企业示范行动,推进缺陷产品召回常态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和监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和市政府质量奖。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本地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2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实施品牌埇桥建设。实施品牌带动工程,加强品牌策划与营销,推进区域品牌、地理标志、老字号等建设。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国际名牌。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继续强化提升符离集烧鸡、顺河木业、埇桥人造板材等全国区域品牌百强形象和知名度,加快申报各类区域品牌。强化品牌规划引领、品牌培育创建,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积极发展品牌经济。十四五期间,新增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驰名商标5个以上,品牌经济占比达到60%以上。

第十九节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

全面激活消费潜力,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完善促进大宗商品消费政策,全面增强消费驱动力,畅通市场循环。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大力培育新兴消费,积极扩展终端消费,创新无接触消费,加快发展线上消费、健康消费,培育形成健康、养老、体验、文旅、教育、体育、数字、信息和内容等新消费领域增长点,不断激发“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共享经济”活力,推动存量消费回补,更好激发潜在增量消费,努力把消费留在本地。

建设新消费场景。聚焦休闲、社交、体验三大消费场景层级,布局面向社会、触摸未来、链接应用的新消费场景,建立消费导流,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建立消费导流,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坚持“提升老街区、培育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思路,坚持功能建设与文化支撑并行,打造一批国家、省级特色商业街区。突出建设消费场景,加快整合传统商业网点,大力培育钻级酒家、绿色商场,建设一批夜间风情街区、夜间购物潮地、夜间乐动场馆等。全力打造“夜埇桥”购物休闲品牌,建设品质夜市,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促进夜间经济发展。

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全面落实国家食品药品安全规划,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组织网络、定期监测、技术保障、责任落实等体系,重点食品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良好,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强化药品、药械、保健品、化妆品等的监管,全面提升埇桥药品安全监管水平。深化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校园等重点区域食品安全保障,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加强对“放心粮油”企业的监管,扎实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认真开展“无传销社区”“无传销网络平台”创建活动,加强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促销等违法行为的治理,重点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及重大违法广告。

第二十节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加大对“两新一重”项目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投资的关键作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我区平台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着力涵养优质税源,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服务好重点税源企业,切实做大财税经济“蛋糕”。

强化项目保障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项目工作机制,健全项目谋划和储备机制,谋划实施一批管长远、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围绕新建、续建、竣工、储备等关键环节,强化用地、资金、用能等要素供给保障。做好产业平台“优存量、扩增量,提品质、精服务”的文章,推动平台建设与运营升级。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进一步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努力让企业拿地即开工

加强用地保障。用足用活国家促进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预留建设用地指标,大力实施增减挂钩,增加用地指标供应量,力争实现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空心村治理,加快农业人口转移。积极争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存量划拨土地盘活利用。加大对企业闲置土地的清理和盘活力度,向存量要土地。

拓宽融资渠道。深入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农商行发展步伐,形成多样化金融服务主体。积极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地方专项债,优先实施能实现融资和收益自求平衡的公益性项目设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大对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力度。争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各种创新工具实施债券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等方式实现多元化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力争本土企业主板上市取得突破。

第二十一节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服务业特色园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提升埇桥区服务业的结构和层次。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

商贸服务城区做大商圈、乡镇做强规模、社区做全服务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传统商贸业为重点,着力推动新零售发展,做大做强批零业,大力发展商圈经济发挥主城区大型商业设施的支撑和引领性作用,突出品牌购物、娱乐休闲、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方向,进一步完善提升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南翔云集、苏宁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的主题功能。依托符离片区、城东新区,招大引强,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和星级酒店,丰富商贸业态,提升城市品味。不断创新建设消费促进平台,发展线上零售、餐饮等服务,畅通便利社区居民消费网络。

住宿餐饮业。实施住宿餐饮提升系列行动,加强与国内外餐饮知名品牌合作,推动本土餐饮企业融合式规模化发展结合街巷改造,深入挖掘传统餐饮名品名点培育餐饮知名品牌提供便捷化、个性化、定制化住宿餐饮服务,突出建设购物休闲餐饮特色街区围绕乡村旅游、会展经济、体育赛事等需求积极发展连锁酒店、星级酒店、绿色饭店、主题饭店、民宿客栈、酒店式公寓、高星级农家乐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住宿餐饮业

现代物流。以交通枢纽、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城乡快递物流为重点,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拣等关键共性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推行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等新兴运输物流方式,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工业物流、能源化工物流、城乡物流配送等。推进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大店机场空港物流集聚区、蕲县港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物流地产商,争创省级重点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建设,确保具备条件的中心村、脱贫贫困村,全部布设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

房地产业。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大健康金融和生产性金融服务,带动数据资产交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发展,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培育埇桥农商银行等本土品牌化金融机构。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产业领域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将村镇银行打造成为农村金融服务新生力量。支持引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化、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增设相关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有实力、有特色的大型融资担保集团合作

商务信息。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以“双创”为引领,突出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科技服务,加强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龙头企业培育,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施优质电商企业项目引进和回归工程,着力在人才培育、示范创建、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上下功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育电商龙头企业,推动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

专栏18: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商贸服务:加快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引导各类专业市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供应链管理,大力实施南翔恒泰(宿州)国际商贸物流城、小贝壳生鲜、宿州苏宁广场商场、优优商购、皇冠家居三期、南翔云鲜城、立喜便利、道东“时光里”商业综合体、欧亚达家居等项目。

住宿餐饮业:实施住宿餐饮提升系列行动,大力实施海悦酒店、港利东城星级酒店、宿州开元酒店等项目。

现代物流: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国际化水平,积极实施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园、新安速物流园、乐禾冷链物流、中运物流园、中农城投物流园、新发地物流园、亚粮集团物流园等项目。

房地产业:精心布局楼宇,突出建设金融、商务、旅游等特色街区和商圈,形成布局优化、载体丰富、业态新颖、主题鲜明的房地产发展新格局。依托城东新区、符离新区,积极推动中央地标商务区建设,突出打造主题鲜明商务楼宇、新型商业综合体等载体。依托老城区,结合街区改造,建设一批文化特色休闲街区,提高便民街区对周边社区服务的便利性。实施港利东城、安顺祥梅雅苑、恒泰·悦璟府、碧桂园中南双玺、宿州富力城等项目。

商务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与旅游、家居、农产品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应用示范,实施符离集烧鸡产业电商运营、跨境电商、中粮凤巢农产品智慧广场、电子商务集聚、电商众创小院等项目。

专栏19:主要商贸物流载体建设工程

继续优化完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积极组织申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用好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奖补资金,推动农业服务业体系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园区。按照“一港十中心”总体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宿州国际陆港和宿州铁路货运物流中心、粮食物流和应急保障中心、华东区域电商快递分拨中心、多温层冷链加工物流中心、轻纺鞋服国际物流中心、板材材物流中心、车联网与绿色物流中心、国际特色商品贸易展示中心、智慧物流大数据应用中心、智能制造与供应链集成创新中心。

建设一批商贸物流集聚区。谋划推进大店机场空港物流集聚区、加快蕲县港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构建内通外联的商贸物流体系

完善建设农村物流节点。推进区、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建设,确保具备条件的中心村、脱贫贫困村,全部布设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加强配套充电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物流车。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推动有效政府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二十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积极赋能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鼓励民营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各领域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法依规、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整合、重组,逐步完成“僵尸企业”出清;大力支持区工投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工作,最大限度为企业破产改制提供职工安置资金保障;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引导埇桥城投集团、拂晓集团等区属国有企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维护国有资本安全。

专栏20: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

根据《全省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2019-2021年》,着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龙头企业壮大工程、民营双增示范工程、创新驱动塑造工程、管理能力提升工程、融通发展促进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八大工程”,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第二十三节 完善现代财税体制

扎实做好“增收、节支、提效”文章,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等各项改革,全力以赴兜住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底线。科学研判收入预期,实现对税源的动态监控,平稳有序组织收入;加大综合治税工作力度,促进依法征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向民生转移,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支出需要。加大项目的统筹整合力度,改变支出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管理。

专栏21: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行动

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为更多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发展普惠金融,做到既有效增加信贷投放量又明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银行增加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扩大“税融通”、“政银担”等业务的适用范围,开发更多信贷产品投放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按照文件要求落实资金奖励,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区担保公司继续执行1%的担保费率,特殊情况下给予减半优惠。

第二十四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积极开展示范法治政府创建工作,力争创建省级示范法治政府,努力创建国家级示范法治政府。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二十五节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积极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保姆式”优质服务,严格兑现有关审批收费减免政策。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加快完善并联审批、一次性办结、企业需求快速反应等工作机制。全面建设“数据中心”“智能大厅”“政务平台”,促进个人事项全程网办,做到“零原件、不见面”。强化电子材料、电子印章、电子云签、电子表单“四电”材料应用,对政务服务事项逐项逐条优化,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零材料”“零跑动”,掌上“随时办”。以“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打造10个以上具有埇桥特色的集成套餐式服务,实现“一次提交、综合受理、协同办理、统一反馈”,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急难愁盼”问题。

专栏22: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落实安徽省《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升级版》,聚焦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纳税服务、跨境贸易、办理破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府采购、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注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20个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提出创新举措,推动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

第六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擦亮埇桥字底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第二十六节 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打造皖北“大粮仓”,总产量稳定在135万吨以上。

落实稳定粮食生产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定粮食生产战略,严格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防止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扎实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注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落实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探索多途径、多形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切实做好粮食收购质量、库存粮食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对“放心粮油”企业的监管,扎实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军粮质量管理,确保军供粮油质量。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抓好农村乱占耕地问题整改,实现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土地复垦整理、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统筹结合,积极推动沃土工程实施,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7万亩,全区耕地质量等级提高0.5个等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实施“两区”精细化建管行动计划,加强190.33万亩(其中小麦190.33万亩,玉米102.8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87.48万亩(大豆)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

推进“科技兴粮兴储”。以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抓手,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加强地力保护、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充分利用生物育种、绿色农业技术,建设好国家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省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单产、稳定总产。加强智能化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强化粮食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第二十七节 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

全面落实“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积极拓展农业新功能,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专栏23:“11355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

成功创建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1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以上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0个镇村级农业产业示范点,培育5000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0万户农民自主发展产业。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以控玉米、增大豆为重点,扩大粮豆轮作,增加杂粮杂豆等品种种植。统筹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提质增效,逐步建成各类设施蔬菜大棚面积1万亩。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生猪和草食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湖泊、水库、采煤沉陷区等大水面发展有机鱼生态养殖,促进畜牧持续健康发展。2025年,建成设施农业、大田、畜牧养殖等农业物联网示范点10个以上,全区生猪存栏稳定在65万头以上,年出栏生猪130万头。

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落实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提升粮食、林业精深加工水平,补齐畜牧、果蔬加工短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就地初加工业。鼓励在灰古镇、顺河乡、栏杆镇、北杨寨乡、西二铺等果蔬种植优势区发展净菜配送和产地初加工,鼓励在顺河乡、杨庄乡等板材加工优势区大力发展板材初加工,鼓励畜禽养殖优势区发展屠宰分割初加工,在大店镇、时村镇、解集乡等粮食生产优势区发展粮食初加工。加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和培育一批粮食、林产品、畜禽、果蔬、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到2025年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建立8家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转型升级。在符离镇、顺河乡、桃园镇、汴河街道等农产品加工优势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等支撑能力建设。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家居产业园、符离食品加工示范区、桃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等一批农业园区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区培育农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的园区2个,产值超30亿元的园区1个,产值超10亿元的园区2个。

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本地企业以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产业集团,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以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皖神面制品、安特食品等一批经营业绩好、科技含量高、扩张要求强且符合上市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扶持一批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积极扩大和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重点招引一批行业水平领先、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好项目,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力争培育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打造粮食、林业、畜禽3条百亿级农业产业链。

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利用农展、微媒体、广播电视等平台加强推介宣传,提升符离集烧鸡、埇桥区人造板、夹沟香稻米、栏杆牛肉等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埇桥大豆、符离麻鸡、八张蔬菜、大营葡萄等一批知名品牌。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名特优加工农产品。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体系标准、多个经营主体”的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品牌宣传,深度挖掘农业品牌文化内涵,鼓励支持企业加强营销策划和形象设计,讲好品牌故事,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展示、展销会和品牌推介活动。到2025年力争“三品一标”认证数达110家,“三品一标”产品的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新培育1-2个区域公共品牌和1-2个“国”字号品牌。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依托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园,加快完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覆盖产地预冷、产地冷藏、冷链运输、低温配送、冷链销售等上下游有效衔接、全程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支持在灰古镇、顺河乡、栏杆镇等果蔬种植优势区建设田头批发交易市场,在时村镇、大店镇等粮食生产优势区建立粮食物流贸易市场,支持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埇桥省级农业科技园等地打造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

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电子商务进农村整合示范工程,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电商企业+农产品基地”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电商,打造区级农产品电商平台,实现基地和电商企业直采直供。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电商销售全覆盖。

专栏24:现代农业“三基地一平台”建设工程

种养基地:依托粮食加工加工企业,发展紧缺、专用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建设专用粮食生产基地;依托温氏养殖、淮海牧业供港肉牛养殖等项目和符离集烧鸡产业,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和示范场建设。

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引进小麦深加工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产品加工,打造小麦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高标准生猪屠宰场、中继性冷藏物流中心和国家猪肉储备中心,建强肉制品精深加工生产线,打造畜禽屠宰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良种繁育育苗基地。建立商业化育种中心,开展标准化良种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国家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省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在农业园、灰古镇八张村、褚兰镇石板村、大营镇耿湾村等有果蔬育苗基础的地方发展设施果蔬工厂化育苗基地。

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电商企业+农产品基地”模式,建设田头批发交易市场、粮食物流贸易市场、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实现基地和电商企业直采直供。

第二十八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深化和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继续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对现有中心村、仍将继续保留村镇等集聚提升类村庄,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强化农业、工贸、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对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特色产业产品原产地村等特色保护类村庄,全面保护整体空间形态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对位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易发、规划不再保留的空心村等搬迁撤并类村庄,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实施撤村并点或整体搬迁,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进行还田还林。“十四五”期间,完成40个左右的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实现由建设示范村向示范村带动自然村转变。

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打造一批“清洁农家”“清洁村庄”“清洁集镇”合理选择行政村开展整村推进和整乡镇推进,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积极建设生态公厕,不断完善农村公厕运维机制,逐步实现厕所粪污同步治理、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底,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左右;消除传统旱厕和无厕所户,卫生厕所普及率力争达到100%。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设施提升、制度建设、长效管理五大行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完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到2025年,实现全区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美丽乡村中心村,以及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

专栏25:“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

即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着力提升农村居住品质。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住房长效管理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农户住房实行动态监测,对自然新增和因灾造成的疑似危房,做好排查、登记、上报工作,组织做好评定工作,将符合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全部纳入当年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做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规范农房改造建设,加大镇中村、镇边村、镇郊村和中心村农房拆迁改造力度,依法拆除或没收农村违章建筑,合理推进居住集聚。强化景观风貌提升,加强村庄空间梳理、建筑改造、设施植入、植树种花及水景渔趣等综合利用。借鉴“一村万树”行动经验,加快森林村庄建设,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安徽特质、皖北韵味的特色民居。到2025年,全区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乡村绿化格局。

专栏26:乡村振兴工程

推进建设产业富村、文化韵村、乡风塑村、环境靓村、改革强村,让农村成为富裕的家园、美丽的花园、舒适的田园,让人们更向往乡村。

实施千亿产业振兴工程,深化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实施千名能人振兴工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实施千家万户乡风文化振兴工程,加强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建设,推进道德模范、好人等评树机制化。

实施千山万水生态振兴工程,全面推开以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实施千村善治组织振兴工程,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二十九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产权制度,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强化金融支持,与周边县(市、区)联合争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做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深做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积极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鼓励拓宽开发资源、盘活资产、综合服务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渠道,有序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清理,打造更多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的集体经济强村。

专栏27:集体经济培育工程

落实我省村集体经济“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工程”(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打造一批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

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优先把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补充进村“两委”班子,不断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有效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将脱贫攻坚工作与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有效衔接起来,探索常态化选派技术性、管理型人才到各村担任集体经济发展顾问,有效带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

压实基层党委责任。将集体经济工作成效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由区委组织部对相关区直单位、各乡镇、涉农街道进行量化打分,计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分数,对于表现落后的单位,原则上不允许参与评先评优。积极发挥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将集体经济工作进展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坚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发展规划稳步推进。

进一步完善项目监管制度。强化对村签订合同和资金使用的审核把关,村签订的资源发包、投资入股、建设施工协议等集体经济发展相关合同协议要经乡镇党委签字盖章,同时报区级主管部门审核备案。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要全部通过三资系统实现,乡镇三资管理中心要积极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做好相关票据的登记、存档工作。

做好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要强化统筹,善于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带动自身发展。聘请专业化团队,对全区各镇村资源资产、发展潜力等进行调研评估,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立足埇桥特色,围绕“产业项目选定、资产资金配备、项目运行模式、发展前景规划”等进行集中研讨,敲定全区集体经济发展具体战略规划,为全区集体经济发展制定基础路线。

积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视野。扎实开展“送智下乡”活动,在各乡镇(街道)开办“集体经济大讲堂”。围绕“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典型案例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定期分批次组织镇村干部到其他地区实地参观教学,不断拓宽镇村干部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善于发挥利用高校人才资源,积极对接高校农业、园林、规划等专业,兴建教学科研基地,提供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课题研究,为全区集体经济发展招才纳智。

探索尝试集体经济发展联盟。在有条件的乡镇,探索尝试将同一片区的几个乡镇或者多个村联合起来,整合集体资产资源资金,选定适合发展的产业,实现集中统一发展,积极发挥规模效益,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进一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制定全区层面集体经济发展容错纠错机制,给予敢干事、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发挥空间,让广大的镇村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敢于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区级及以上示范社100家、区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20家。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体系,加强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地抵押贷款,继续扩大“劝耕贷”覆盖面,支持发展补充性商业保险,对新增的保费给予财政补贴,帮助化解经营风险。稳定并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养牛、养羊等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加涉农金融有效供给。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第三十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为根本,以激发内生动力为重点,保持战略定力,精准精细落子,深入推进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强发展薄弱短板,强化兜底保障能力,完善责任体系建设,坚决筑牢返贫防线。

探索建立过渡机制。落实四个不摘制度探索建立过渡衔接机制构建防返贫、应对相对贫困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向相对脱贫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对已实施的各项政策设立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持续巩固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建立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强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以及因病因灾和在沿淮行蓄洪区的可能返贫家庭重点关注,打好政策补丁,防止返贫。

强化产业扶贫。继续做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依靠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持续开展扶贫后续帮扶,对于稳定脱贫的镇村,进一步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强化就业帮扶,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加强稳岗就业,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加大社保兜底力度。推进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探索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社会保险体系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所有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农村人口“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联动。在总体规划、人才培养、政策制定、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监督考核等方面探索建立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突出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双基”项目等与乡村振兴项目库相衔接,实行定期调整和动态更新。做好资金投入衔接,脱贫攻坚期内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实施的扶贫项目,脱贫攻坚期结束后,及时将资金向乡村振兴转化。

第七章 依托主城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充分发挥“大宿城”对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牵引作用,加快实施“大宿城”战略,闯出一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就近就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十一节 构建优势互补的空间新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规划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逐步形成城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协调发展格局。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空间发展目标,确定空间发展策略。城镇化地区要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农产品主产区要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生态功能区要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底线约束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科学有序推进城乡行政区划调整,突出产业集聚区、城镇功能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完善主城区、乡镇、美好乡村三位一体发展体系,加快构建主城区小城镇乡镇副中心村庄的新型城镇体系打造城乡发展新格局。

科学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覆盖区、镇、村三级规划体系。科学安排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主要空间功能布局。加强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第三十二节 努力提高城区能级

紧扣“东进北扩”发展思路,加快符离新区、城东新区建设步伐,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升级,形成“一城三区”支撑大宿城220平方公里框架体系。

实施城区更新行动。加快城市路网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智能停车场项目,解决停车难题,形成科学合理的路网体系。逐步关闭地下水井,城市供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8%;完善城东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快推进火车站广场、银河一路、胜利路等东向延伸工程建设,提升道东片区基础设施水平。加大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强停车场、电动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群众需求强烈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有条件的小区开展集中供暖。建立总街长、街长、巷长三级街长体系实行街带巷管理模式,在尊重群众意见基础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道路白改黑、菜市场提档升级、背街小巷改造、清理蜘蛛网(城市线缆改造)、精品街巷打造等系列城市能级提升行动智慧城市建设推广红色物业模式和经验。建设一批城市公园,构建城市绿带和亲水体系,让市民享有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宜居环境,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宜居生活圈。

提升城市经济实力。符离新区。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谋划启动北部符离新区发展项目,配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绿色家居产业园、大豆产业园的产业支撑能力,推动白居易文化产业园、符离古镇等项目建设。城东新区。着力推进政务新区建设,加强“三馆一院一校一中心项目”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打造一批活力街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圈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畅通强劲消费内循环。老城区。始终把硬件建设作为老城区改造的重要内容,赋予水韵、文脉、绿荫,增强城市内涵和品质,确保老城区城市面貌华丽蝶变,变得更加宜商宜游宜居宜业。

专栏28: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022年,形成比较完备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措施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末,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做到应改尽改,适当提前对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有机更新、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组织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城镇各类老旧住宅小区房屋、土地及相关基础设施、权属情况、群众改造意愿、筹资能力、引入社会资本可行性等基本情况,并登记造册。结合摸底情况,对照城市规划,梳理老旧小区周边空间资源,编制“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统筹安排老旧小区改造时序、内容。

棚户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棚改项目,鼓励采用“多点安置、分摊成本”原则推动改造难度大的项目,有序推动铁路以东和符离、朱仙庄等片区重点镇棚改。“十四五”期间计划棚改6920套。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开展住宅小区管网的勘察、设计及施工,压实工作责任、紧盯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工程实施,强化过程监管、全力以赴、合力攻坚,确保到2022年底所有住宅小区实现雨污分流。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解决好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做好公租房保障,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租房租赁企业,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物业服务提升工程:健全三级管理、明晰五方职责,形成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街道物业办、社区物业工作站三级物业管理体系,明晰区住建局、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五方主体职责,压实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责任,提高业主委员会自治能力。充分发挥“红色物业”服务平台作用,分类托底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工作,实现老旧小区红色物业全覆盖。

第三十三节 建设美丽乡镇

持续提升城镇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区域产业集聚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综合统筹能力,推进顺河、永镇等乡“撤乡设镇”,重点建设10中心镇,打造全省实践城乡融合发展贡献新样板。

整治乡容镇貌加强沿街立面整治,保持沿街及两侧立面多样化整洁美观健全保洁长效机制建设,突出做好重点区域保洁工作强化公共水域综合整治,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自然连通加强背街小巷、死角死面环境脏乱差治理,实现镇区环境整治全覆盖。加强交通秩序管理。

提升产业集聚功能。加快乡镇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低散乱企业集聚提升发展,引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发挥城镇商贸服务功能,改造升级乡村农贸市场,不断完善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

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主动对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强化提升镇域交通、信息化等功能设施促进城乡道路互联互通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垃圾统一收储运输处理。

专栏29:  10个重点中心镇发展定位

全面提升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中心镇实力大提升、面貌大改观,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符离镇建成实力强劲的中心城区北部卫星城镇,将夹沟镇建成皖北江南山水田园风光镇,将蕲县镇建成皖北工矿生态型城镇,将芦岭镇建成光伏煤层气新能源小镇,将曹村镇建成文化旅游康养小镇,将大店镇建成粮食物流小镇,将大营镇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小镇,将灰古镇建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将时村镇建成商贸生态名镇,促进朱仙庄镇建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教育强镇。

第三十四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争创国家、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闯出一条就近就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限制实施零门槛的城镇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城和建制镇户口迁移限制,积极吸引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部队退伍军人、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研究制定更加便捷的落户程序,最大限度精简城镇户口登记和迁移手续,缩短办理时限,方便户口迁移。以城中村、城郊、开发区、大型工矿企业等区域为重点,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农业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畅通入学渠道,简化就读手续,实现基础教育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完善医疗卫生属地化管理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拓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以推进新市民进城购房为重点,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支持农业转移人口扩大住房消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就业人员在用人单位享受各类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待遇,灵活就业人员在户籍地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非从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1政策和细则协调保障好进城落户农民在原籍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积极鼓励进城落户农民充分利用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出等机制和政策,加快原籍地权益的变现退出步伐。

专栏30: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

城镇更新工程:实施道东15#二期和17#地棚改项目,道东2#、5#、8#地拆迁改造工程,朱仙庄安置区、符离棚改1号地、城东城中村及周边棚户区、大泽路棚改、中煤1#棚改等棚户村改造项目,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争取设立城市更新改造省级试点片区。

城市停车场建设工程:以新建配建停车泊位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助,路内临时停车泊位为补充,推进建设人民路黄家及汴河西路生态停车场、芦岭镇停车场、博文苑停车场、唐河路停车场等项目。

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实施积涝点综合整治、排水管渠泵站改造提升、行泄调蓄、源头减排、信息化建设五大工程,推进建设市政雨水管网疏浚改造、排水防涝信息化及应急处置等项目,建立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标志性战役,加快推进宿徐现代产业园雨、污管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乡镇污水治理提标改造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完成市政雨污错接混接点治理、破旧管网修复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以及已满负荷生活污水处理厂改建、扩建,基本做到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程: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推进建设皖能环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分类服务等项目,到2025年,基本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和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八章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皖北开放新高地

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皖北(埇桥)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构筑埇桥与长三角中心区比较优势互补、各类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深层次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三十五节 优先承接沪苏浙重点产业转移

全面落实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用足用好用地保障、人才培育引进、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等重大政策。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实行差异化承接,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不断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在配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扩链行动中,重点承接成果转化落地类、产能扩张外溢类、“腾笼换鸟“转移类、布局调整外迁类等四大类产业转移。跟踪国家和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支持政策制定工作,及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落实和承担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任务,加快承接绿色家居、机械装备等产业。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和战新产业,瞄准沪苏浙定向招商,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

第三十六节 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以沪苏浙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品牌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加工度,有效提高农产品对长三角城镇消费的适配性,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和“中央厨房”基地。落实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加快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打造粮食、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高起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振兴符离集烧鸡产业,进一步修订完善符离集烧鸡产业总体规划,加快建设中国符离集烧鸡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培育本地电商企业,鼓励本地商贸流通企业与沪苏浙电商企业合作,打造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加强品牌宣传推介,举办全区农产品展销会和农业节庆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合肥、上海等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区域农业品牌目录和数据库建设,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区)建设水平,打造长三角农产品电商物流集散地,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

专栏31:“158”行动计划

落实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围绕1个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在全省建立500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及面向沪苏浙地区年销售额8000亿元的农副产品中贡献埇桥力量。

专栏32:打造一批特色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在大店、栏杆、支河、夹沟、解集、时村等粮食优势产区,打造优质专用品牌小麦和优质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猪繁育和养殖基地,稳定生猪生产。根据种养结合需求,支持在埇北建立一批肉牛肉羊和符离麻鸡(淮北麻鸡)养殖标准化养殖基地,扩大牛羊和符离麻鸡(淮北麻鸡)养殖规模。在埇南塌陷区建设一批水产养殖标准化基地。支持建设大营(葡萄)、永镇(甜叶菊)、夹沟(香稻米)、褚兰(瓜菜育苗)、顺河-灰古-桃沟(沿S302设施蔬菜)、三八-北杨寨(水源地绿化果木)、栏杆(干杂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因地制宜选择“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模式,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建设,依托草源牧业、肥地肥业等规模化畜禽粪污利用企业,做好畜禽粪污的收集,实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和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建设,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步伐,推广应用生态可降解地膜。

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扩大农产品可追溯范围,落实农产品带标带码上市,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第三十七节 着力构建产业合作平台

实施“聚要素、大招商、补短板”计划,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加快打造一批高承载力的产业园区。

宿徐现代产业园。充分发挥宿徐现代产业园接轨徐州“桥头堡”和一体化发展“主阵地”作用,紧扣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产城一体化示范区的定位,建立顺畅的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对接徐州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积极参与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打造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到2025年,产值达到350亿元,培育5家超10亿元、10家超5亿元骨干企业。

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着力走“科创+”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秸秆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政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产城融合新城区。以宿州循环经济示范园为主体的城东新区产值达到210亿元,培育2家超10亿元、5家超5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绿色家居产业园。推动绿色家居产业园升级扩容,加快中国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集群式发展,全面融入文化元素、智能技术,打造绿色、智能、高端家居产业生产基地。到2025年。绿色家居产业园产值超150亿元,培育5家超10亿元龙头骨干企业。

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着力采用智慧赋能、高端引入、多模协同、绿色发展、产城一体等策略,加强新基建建设,推动“物联网+”、自动运输等融合发展,打造成为辐射黄淮海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园区。到2025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实施“中央厨房”项目,加快建设大豆加工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双创”基地,启动建设农旅小镇,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三产融合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25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值超100亿元,培育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埇桥省级农业科技园。加快建设夹沟香米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基地,推进夹沟香稻米特色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加快先进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强AA级优良蔬菜新品种研发,探索改良日光温室智能化控制技术示范和降低建设成本。到2025年,园区经营收入20亿元,引进培育推广50个(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组建果蔬、香稻米等产业联盟。

符离大道文化旅游产业带。积极承担推动徐宿同城化、乡村振兴和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三大使命,通过主题化慢游旅游风景道、沉浸式泛主题公园的建设升级,构建文旅驱动型的产业经济廊道。加快建设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大豆产业园等发展载体。

专栏33:宿徐现代产业园合作共建工程

加强合作交流对接。按照“政府统筹、园区推动、市场运作、产城融合”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与铜山区、徐州高新区的对接交流,落实双方领导确定事项,推动市级层面建立常态化的议事协调机制,创新经济数据、园区税收、合作收益、土地开发等分成模式。

加强规划开发对接。加快推进埇桥经济开发区总规编制,推动与徐州市及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相衔接,强化产、城、教、医、商一体化建设,提前谋划预留发展空间,加快园区扩容升级,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发展内涵。。

加强公共服务对接。积极招引洽谈徐州相关企业在宿徐现代产业园建设商服、教育、医疗等配套项目,推进徐州大成物流园就近落地共建园区。加快公共服务制度接轨,推进医保异地结算、社会保险异地办理、民生档案跨区查档。

加强产业提档对接。依托宿徐区域交通中心枢纽优势,积极参与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真正把宿徐现代产业园打造成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

加强产学研对接。不断加强与徐州地区研究院所、金融机构、运营机构、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等联系对接,依托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快推进宿徐现代产业园创新创业园建设,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

专栏34:宿徐现代产业园重大产业类项目

谋划项目:园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智能装备制造标准化产业园项目、格利尔智慧灯项目、国润机械设备制造项目、肯纳金属制造项目、博得纳电气自动化项目、阳曦水性漆仓储及研发项目、辉鹏特种气体分装项目、君泰工程机械制造焊接气体分装项目、环舜新型盘扣式脚手架及配件生产线扩建项目、宿徐智能机械制造产业园项目、奥瑞达机械制造生产项目、倍福特智能机械制造项目、跃翔建材金属幕墙材料生产项目、澳锋工程机械生产项目、一凡办公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康信智能制造项目。

开工项目:绿地生态健康产业新城项目、陆盾·现代微型挖掘机项目、徐州英利机械项目、宏卓工程机械部件生产项目、万盛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制造项目、九天变压器、瓷玛新型建材项目、京科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研发及生产项目、远发智能高低压开关柜生产项目、力恩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生产项目、闵科机械输送配套设备生产项目、宇通精密钢管生产项目、高开高低压供配电生产项目、安徽玛柯琳智能矿用设备、思科智能计量输送设备及智能测控设备生产项目、奕航刀具项目、特众公路打桩机生产项目、佳禾钢材项目、德美高性能铝箔材料生产项目、托普建筑类玻璃深加工项目。

竣工项目:崛起机械工程机械设备项目、陆盾四期建设项目、顺祥智能快速换模系统(Q.D.C.S)项目、思诚博雅儿童康复医疗器械生产项目、冬暄(上海)取制样及测控成套设备生产项目、火花钢结构及工程机械设备生产项目、鼎晴二期工程机械部件生产项目、徐钢再生资源设备项目、彭云太空记忆棉生产项目、繁荣生物高科项目、智捷机械加工项目、诺亚坚舟第四代水面光伏漂浮系统项目、天鹏碳纤维功能材料项目。

专栏35:循环经济示范园重大产业类项目

谋划项目:高活性酶酶解分离秸秆综合绿色利用项目二期、无人机智能制造生产项目、全自动模压设备生产项目、TV 排线生产项目、手机天线生产项目、LED 电子屏生产项目、智能扫地机器人制造生产项目、智能手机主板生产项目、玻璃幕墙生产项目

开工项目:宿州燕园教育园区项目、车桥厂迁建项目、统达智能家居生产项目、明辉年组装 500 套高低压配电柜项目、高活性酶酶解分离秸秆综合绿色利用项目一期、国昂矿山机械设备生产项目、金皖建工集团总部项目、恒勃机械设备生产项目、亨越汽车检具生产项目

竣工项目:福康智能设备生产项目、焜燿预拌干混砂浆项目、智慧养老机器人项目、数码打印材料及电竞椅生产项目、旭阳电力设备生产项目、华筑新型建材生产项目、华轩纸箱包装生产项目

专栏3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大产业类项目

谋划项目: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豆粕加工及大豆系列产品项目、速溶豆奶粉项目、快餐豆腐脑粉项目、大豆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大豆品种选育及原粮加工项目、豆制休闲食品加工项目、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意大利面生产加工项目、面粉精深加工项目、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及中央厨房项目。

开工项目:毛豆及豌豆加工及仓储冷链建设项目、乳制品生产项目、饮品生产加工销售项目。

竣工项目:鲜食玉米、温氏总部饲料厂项目、昌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优质蛋鸡养殖建设项目。

专栏37:绿色家居产业园重大产业类项目

谋划项目:港宁全屋定制家居建材园项目、深圳博领高端实木家具生产项目、顾家家居项目、书香门第地板生产项目、橙家家居全屋定制项目、菲林格尔地板生产项目、奥润顺达(墨瑟门窗)项目、园区集中供热项目、旷世工艺蜡制品生产项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硕(博)士工作站、第六空间家居设计研发生产项目

开工项目:深圳博领高端实木家具生产项目、上海迪尼格雅高端实木家具生产项目、宁波维戈户外家居用品生产项目、欧亚达泛商业综合体项目、百通高科环保墙体材料及隔板生产项目、港宁全屋定制家居建材园项目、490亩标准化厂房项目、闼闼阔家木门及配套产品生产项目、隆东实木家具二期生产项目、绿色家居产业园安置房项目。

竣工项目:皇友实木家具生产项目、菲尔维户外休闲家居生产项目、东益实木地板生产项目、宏安实木地板生产项目、双创中心项目。

第三十八节 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坚持一体化交通先行,积极参与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机场群,统筹谋划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推动与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积极引进合肥、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深化与长三角发达城市医院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落实长三角医保一体化,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开展跨省、跨制度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办理,促进参保人员合理流动。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规范建设长三角线下专窗及各类综合服务窗口,推动更多高频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层级跨部门可办,跨市县跨省域能办。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发挥曹村养老基地品牌效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异地养老。

第九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埇桥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埇桥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为埇桥人民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凝聚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埇桥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第三十九节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打造网上理论传播矩阵。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挖掘用好埇桥及周边红色资源,发挥好党校主阵地作用,传承红色基因,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第四十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聚集1+2+N”创建总思路,高标准制定文明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及具体工作方案,大力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持续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广泛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培育文明健康行为习惯。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巩固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水平。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埇桥主题实践活动,设立身边好人榜,表扬身边好人,弘扬正能量。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弘扬正风正气。

第四十一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埇桥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全民健身中心等建设,促进档案事业、居民文化休闲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规划建设埇桥美术馆、孝文化展馆、白居易诗词馆。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举办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展演,继续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民俗踩街等活动,组织开展乡村春晚、民俗非遗展演、歌咏比赛等活动。支持区文化馆曲艺社发挥新时代的文艺轻骑兵作用,进一步提高曲艺文化艺术影响力。强化文艺辅导培训,组织举办舞蹈教学(编导)、腰鼓、曲艺等培训活动。

第四十二节 全面做好大运河埇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原则,深入挖掘千年运河文化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将大运河埇桥段打造成“运河古城 云都宿州”的旅游名片,塑造为继往开来的灿烂文化带、碧水青山的绿色生态带、古韵今风的精品旅游带。推动实施大运河埇桥段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谋划推进宿州运河博物馆、运河考古遗址展示工程等项目建设,市区联动高标准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第四十三节 弘扬埇桥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掘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孝贤文化内涵,保护好闵子骞祠、时村老街、朱仙庄镇塔桥老街、林探花府、涉故台等文化遗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提升淮北花鼓戏、符离集烧鸡、埇桥马戏和埇桥戏曲、剪纸、乐石砚等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埇桥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知名度,推进非遗进基层、进校园。围绕乡村振兴等主题,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编辑《埇桥书法史》,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

第四十四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以旅游强区“五个一批”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14520”文旅工程,积极做好“文化+”、“旅游+”等文旅深度融合工作,构建“旅游强区”大格局,打造“文旅融合·大美埇桥”。

专栏38:“14520”文旅工程

1路:把符离大道打造成连接宿徐的“一号旅游公路”。

4区:启动五柳片区、龙顶山片区、顺河乾山片区、栏杆老海寺片区规划建设。

5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野生动物园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同步推进符离集烧鸡文化产业园、埇桥非遗文化产业园、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建设。

20个A级旅游示范村镇:支持符离、夹沟、曹村三个乡镇,清水村、沈圩村、秦山村、五柳村、岳乔村等17个村创建A级旅游示范村镇。

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养生养老、生态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景区旅游、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体验游、智能康养游等,切实提高文旅融合度、经济支撑度,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埇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作,把美丽乡村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景点和休闲驿站,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支持符离镇、夹沟镇、曹村镇创建A级旅游示范镇,清水、沈圩、秦山、五柳、岳乔等创建A级旅游示范村。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

加强文旅市场监管净化演出、出版物市场环境,开展出版物市场联合执法行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坚决查处农村地区违法违规演出活动加大对网吧、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确保文化市场安全运行。

专栏39:文化发展重大工程

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重点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皖北地区生动实践,深入挖掘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特色题材。建立健全全流程艺术创作质量体系,筹建重点创作选题库,实施重点选题剧本扶持计划,打造一批彰显埇桥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

公共文化提升工程:谋划推进建设文创产业园、文化遗产产业园、城乡乐天书房建设项目、古籍保护、修复及文创产品开发、乡镇数字影院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影视传媒剧目创作、广播电视系统改造提升、曲艺文化发展等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或抢险加固,推进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蕲县古城遗址公园、古台寺遗址公园、小山口文化遗址公园、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遗址公园、九女坟-汉文化遗址公园、杨堡遗址公园、林探花府文化古街区等项目。

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推进建设五柳AAAA级景区、龙脊山片区文旅康养、古郫湖流域生态旅游、姑苏印象小镇、三湖湿地公园、乾山片区文旅建设、望母山片区文旅建设、老海寺森林文旅康养、古符离文旅康养等项目。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大美埇桥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持久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保护修复战,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埇桥。

第四十五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落实国家全域、全类型的用途管制制度,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示范区。

推动产业绿色化。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新兴产业,提高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跨界融合,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生态产业链,推动生态价值实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城市矿山循环经济等,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园区深入开展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污染集中治理,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开展煤矸石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到2025年,秸秆产业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比例达到95%以上。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与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对接,促进种养结合,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废弃物规范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建设,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产业化发展。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落实《埇桥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厨余垃圾、建筑垃圾等固废终端处置设施建设,区直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推广“生态美超市”。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城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第四十六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调控制和区域协调治理。确保到2025年实现全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质量显著提升,每年完成上级下达的环境质量目标任务。

守护一片蓝天。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两高”产业准入目录和产能总量控制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涉气“散乱污”和“低小散”企业整治。重点“控煤”,摸排取缔散煤加工点,清理燃煤炉灶,取缔小煤锅炉。全面“控气”,加强工业炉窑及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有效“控车”,淘汰老旧超标柴油车,更新清洁能源汽车,加大黑加油站打击力度。现场“控尘”,整改建筑施工工地,加强港口码头、非煤矿山、混凝土搅拌站扬尘综合整治。网格化“控烧”,严禁焚烧秸秆,加强餐饮油烟污染管控。2025年,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7%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专栏40:蓝天保卫战“五控”重点

按照“管生产的管环保、管行业的管环保、管发展的管环保”要求,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紧盯“五控”重点,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控煤”上,严厉查处禁燃区内拉运煤炭及煤制品等高污燃料的道路运输和使用,实现禁燃区无煤化。巩固燃煤锅炉淘汰成果,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实施“煤改气”和“以电代煤”,推广新型炉具,提高燃烧效率。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淘汰顺河、符离等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

“控尘”上,加强建筑拆迁工地扬尘管控,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加强物料堆场扬尘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已取缔物料堆场异地转移扬尘污染,加强矿区周边环境监管,加强非煤矿山环境管理,严厉打击偷采盗采矿山资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搅拌站环境管理,严格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

“控气”上,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环境整治工作,强化“散乱污”企业监管,巩固“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成果。进一步深入摸排偏远农村“散乱污”工业企业,强化餐饮油烟治理,依法关闭禁止区域内的露天餐饮、烧烤摊点等。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开展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VOCs排放重点行业和油品储运销综合整治。

“控烧”上,加强对焚烧秸秆、枯草、落叶和垃圾等行为的管控,做好田间地头、河道、坑塘秸秆清理,消除焚烧隐患。坚持疏堵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利用。加强烟花爆竹禁限放管理,落实城市建成区(区管区域)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要求,加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理和违规燃放处罚力度。

“控车”上,配合市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柴油货车超标排污和抛洒等违法行为,推进老旧车辆淘汰工作,加强柴油货车生产销售、检验维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淘汰国三及以下老旧柴油货车。

呵护一泓碧水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和河道内源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提标改造朱仙庄、时村、大店、大泽乡、芦岭、蕲县等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厂配套管网。不断完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已损坏站点和管网,新建一批一体化终端处理站点,支持城镇、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对于现居住人口少,入住率低,污水收集率低,主支管网少,不具备施工条件的美丽中心村,采用大三格模式进行户改厕,统一收集转移处理。加快建立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提高已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和污水处理效率,切实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精准施治“一河一策”,大力推进全区重要河道及支河支沟的治理工程,重点加快实施运粮河二期、唐河、新河、沱河等河道及支流支沟的治理工程。优先消除劣五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不断恢复河湖水域面积、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持续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加强入河排污口长效治理和监管,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和河道保洁管理,在重点流域开展“清河行动”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加大力度排查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规范河湖水事活动,实行河湖动态监管,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等活动。强化城西、支河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提升新汴河、芦岭湖等优质水源。以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是否存在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违法网箱养殖等环境违法行为。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强地下水降落漏斗治理。到2025年,浍河、奎河、老濉河、唐河、沱河、萧濉新河、澥河、新汴河、新濉河等9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沱河关咀断面“十四五”水质目标维持在Ⅲ类,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3.33%;集中式饮用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

卫护一方净土。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减少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和废弃农膜回收,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持续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取消不合理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加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塑料等污染综合治理,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和高风险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对全区工业企业尤其是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开展大排查,梳理编制重大环境风险管控清单,推进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医疗废物全收集、全处理,并逐步覆盖到建制镇。加快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土壤环境监管。深入开展固体废物大排查整治行动,着力提升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固废危废污染防控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专栏41: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蓝天工程:实施餐饮污染综合治理、城区散煤及燃煤锅炉整治、建筑、拆迁工地扬尘污染防治、街巷道路改造污染防治、道路扬尘整治、砖瓦窑场整治、煤矿及其周边扬尘治理、矿山裸土扬尘污染等工程,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碧水工程:开展澥河、浍河、沱河、拖尾河、北沱河、怀洪新河水系洼地、符离小流域、夹沟小流域、曹村小流域等河流综合治理,实施清淤河道、入河排污口整治、关闭流域内禁养区养殖场、收集转运生活垃圾、建设卫生厕所等工程,到2025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积极推动宿州市埇桥区污水治理之城乡雨污分流PPP项目实施,确保宿州市水源保护地(西二铺乡)雨、污管网应改尽改。

净土工程:实施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能力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处理、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白色垃圾”综合处理工程。

“智慧环保”建设工程:针对重点工业企业、镇村污水处理设施、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重点大气管控区域等,推进建设环保智能监管系统,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等信息,构建“感知测量更透彻,互联互通更可靠,智能应用更深入”的“智慧环保”体系,实现环境保护的智慧化。

第四十七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加大生态补偿、保护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力度,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

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化河长制改革,组织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新汴河、沱河、浍河、唐河、濉河、奎河等清水廊道和符离大道生态廊道综合开发建设,打造一批生态样板河道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预测采煤塌陷区发展趋势,对已有采煤塌陷区实施综合治理,形成综合治理成果区。提高沟河湖泊调蓄能力,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高效农业集聚区。严控地下水超采,规范机井建设与管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科学划定江河湖库禁养、限养、养殖区域,形成覆盖主要河湖水生生物养护体系。

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紧扣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健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争取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一批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扎实推进森林生态廊道提升,加快主干道路、主干河流绿化步伐,构建林拥城城市生态环境。积极实施长防林工程鼓励造林企业造林大户在乡镇主要道路、沟坝等重要位置开展长防林造林绿化。创新推进原料林基地建设,为家居板材行业提供原料保障。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制度,将所有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纳入重点保护范围。认真落实造林绿化工程开展村庄房前屋后、道路、沟坝缺株断带补植补造行动。2025年,新创建4个省级森林城镇、30个省级森林村庄;改造、新建森林长廊示范段35千米;完成石质山新绿化及补植提升3万亩。推进林长制向纵深开展,进一步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林业亮点工程,推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乡村绿化模式

第四十八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行能源煤炭消耗“三控”行动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全面推动能源节约。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探索和建立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三控”制度。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能效提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完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围绕创建节水型城市,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等领域节水工作,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

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持续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推广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应用。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专栏42: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示范区建设工程

无废城市: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二是实施工业绿色生产,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三是推行农业绿色生产,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四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五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六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废弃矿山综合整治:结合旅游景观的改造提升,重点实施旅游大道两侧黄山、小黄山、高皇山等一批废弃矿山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埇东北乡镇山区废弃矿山,如褚兰、栏杆、解集等山区,努力将之打造成环境优美、地形独特的城市休闲公园、地质矿山公园。着力推进符离旅游大道、206国道沿线废弃矿山的改造提升工程,彻底消除国、省道两侧视觉污染和地质灾害隐患,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快改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提高塌陷土地的综合利用,积极与淮北矿业集团对接,加快推进祁南煤矿Ⅲ4采区塌陷地综合治理、朱仙庄煤矿Ⅱ4采区塌陷地综合治理、祁南煤矿Ⅲ2采区塌陷地综合治理等项目。

第十一章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参与国际合作,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节 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徐州、连云港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协作,提升客货集疏运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共同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区域现代流通体系。全方位融入淮海经济区,积极对接徐州、淮北等城市,推进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促进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都市通勤圈、优质生活圈、功能疏散承载地,打造“徐宿淮”城市组团核心增长极、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加快埇桥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参与建设沿淮生态屏障;突出新汴河、沱浍河航道整治,参与打造淮河水道,构建沿淮综合交通运输走廊。

第五十节 着力提升开放水平

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频次开展投资环境推介,汇聚更多外资客商和项目资源,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服务推动更多外资企业落户埇桥。谋划与长三角区域企业合作共建进出口产业园,积极推动设立宿州二类铁路口岸、内陆铁路无水港、公用型保税仓、跨境电商园、综合保税区等,夯实出口载体。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积极参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大扶持力度,开展“一对一”联系帮扶行动,发挥平台企业孵化带动作用,重点支持骨干外贸企业增加出口。鼓励搭建第三方平台出口企业,积极申报自营出口。鼓励外贸企业搭建电商平台开展跨境业务、线上交易、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融合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培育进出口品牌产品,全力打造绿色家居、纺织服装等特色出口产品。扩大日用消费品进口规模,满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支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及紧缺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满足加快工业化进程需求。充分发挥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商贸活动平台作用,继续办好中国烧鸡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大豆产业年会等具有影响力的论坛活动,推动产品对外销售。到2025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五十一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完善招商引资推进机制,建立招商项目对接、决策、督评工作机制,完善项目信息库、客商信息库、跟踪服务库。着力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大、延伸配套好的支柱性和横向配套项目,推进“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聚焦重点区域,加强对沪苏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招商力度。创新招引模式,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驻点招商,创新基金招商、“园中园”招商。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十二节 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

坚持扩大总量、改变结构,稳定存量、创造增量,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聚焦重点、精准施策,促进就业形势保持长期平稳,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有关政策。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3:1目标之内。

推动就业政策落实。持续开展“四进一促”专项行动,落实和完善就业援助措施,帮助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有针对性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落实大学生就业一次性补贴,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强化实名制管理服务,确保促进就业不断档、不断线。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引导农民工有序求职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落实返乡创业政策,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为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加大临时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把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用好用足,做好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

加大力度援企稳岗。加强与企业的衔接和协调,积极开展就业招聘会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招聘模式,拓宽企业用工信息渠道,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用好用活用足稳就业“15”条、返乡人员就业创业“10条”等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各项就业政策的使用率、知晓率和满意度。针对特定行业,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强化定向扶持政策,突出增加企业融资信贷,提高企业税费优惠幅度,切实降低企业经营负担,稳定企业就业岗位。

提升就业培训质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技工院校基础作用,落实培训补贴政策,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动高质量线上技能培训,遴选优质线上培训平台,丰富数字培训资源,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采取就近就地培训方式,适时组织开展线下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开展“技能埇桥”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技能提升培训获得更高技术等级或一专多能,提高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对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审查工作,确保全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建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确保全区集体合同制度覆盖率达不低于88%。加强与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相关单位沟通协作,促进用人单位增强自律意识。加强投诉、举报管理机制,提高窗口服务质量,拓宽举报投诉渠道,实现对用人单位“无缝隙、全覆盖”监管。重点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城乡、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监察执法信息和监控管理平台,确保保障劳动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6%以上,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98%以上。

第五十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以安徽省实施教育现代化2035为契机,着力加快“学在埇桥”建设,推进教育强区攻坚进程,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治理水平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落实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牢牢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科学规划布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全面实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启动第二轮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积极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到2025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至2035年,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具质量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学校布局,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及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着力补齐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缺口,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推进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工作,2022年实现智慧学校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区级创客教育基地,2025年城镇学校及乡镇中心校基本实现创新型实验室全覆盖。稳步推进城区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城乡联盟办学,长三角优质名校跨区域联合办学,提升办学品质。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重点办好集学前康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与巡回指导中心,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到2035年,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优化结构布局,改善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努力争创省级示范高中。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办学,增强普通高中课程选择性,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优质特色高中。

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发展。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对接皖江城市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未来,深化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融合、育训结合,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发展,完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采用“3+2”、“3+3”等中升专的培养模式,增加合作职业院校及专业,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探索推行 “校园+工厂”“校园+田园”办学模式,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大力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强化社区教育运转机制,提升老年教育普及程度;构建城乡一体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完善“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参与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

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以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和推动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呈现民办教育办学思路和风貌,严格把控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规模,大力支持民办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严格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审批,严格依法“准入”,劣势“退出”,保证民办教育在国家规范框架内守法运行。依法管理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非盈利性质,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并监督落实到位。建立校外机构智慧化管理平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智慧化、法治化”手段,为学生课后服务提供优质教育产品,破解课外培训机构运行不规范、学生负担重等社会焦点问题。

推进体育教育融合发展。落实好体育强区建设计划,深化教育体育“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实施中小学健康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认真实施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做好青少年竞技体育工作,加强市级布点训练基地建设。保持省运会金牌县区排名前八。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优化编制结构,盘活编制存量,增加教师总量,及时招聘补充,保证城乡师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加大区域内城镇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建立乡镇(集团)内教师走教制度,着力推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注重师德建设,崇尚尊师重教,努力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国家开设课程的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推动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设研训一体的区级教师发展中心,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着力加强校干队伍建设。实施影子工程,通过乡村校干到城区优质名校、城区优秀校干到长三角优质名校挂职锻炼,打破壁垒,多向循环,全面培养,逐步提高全区教育管理干部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三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实施“十百千”工程(10名导师级教师、100名领军教师、1000名骨干教师),扶持一批敢担当,懂教育,精业务,有情怀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成长为本土教育专家。

专栏43: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解集乡付桥幼儿园、杨庄乡杜楼幼儿园、桃沟乡吴尹幼儿园、大店镇三里幼儿园、祁县镇中心幼儿园、大泽乡镇中心幼儿园、杨庄乡中心幼儿园、符离镇第一幼儿园等。

义务教育质量扩容提升工程:积极推动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新建、改扩建拂晓报社小学、黄庄安置区小学、第四小学、第五小学、第九小学、十七小学、第五中学、灰古镇中心小学、杨庄乡初级中学等。

高中及职业扩容建设工程: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持续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与结构,新建、改扩建宿州市矿建中学、宿州应用技术学校、宿徐职业技术学习培训基地等。

体育多样化提升工程:深化体教融合,全面普及青少年体育运动,实施农村体育提升工程,加强埇桥区标准游泳馆、体育馆、乡镇街道小型体育馆、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地等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

实验室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建53个创新实验(26个乡镇中心校34所城区中小学),区教体局建一个创客教育基地。

第五十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埇桥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埇桥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推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成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项目、埇桥区康复医院项目等,加快区域医疗影像中心、临床检验中心、远程协作中心等建设进度,提高救治效率。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推进全部乡镇卫生院进入二级行列,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进度,大力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构建医疗卫生云数据中心和区域卫生平台。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构建快速“救治网”。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15N重大疫情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医防相结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定点传染病救治基地,加强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管理制度。借助智医助理,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突出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建设,探索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疫苗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疫苗药品追溯体系。健全药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急药品的有效供应。以学校、医院、社区为依托,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卫生健康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落实分级诊疗,提高医共体内转诊率,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镇”。积极采取托管、学科共建等方式,提升市一院普外科、区中医院脑病科省级重点专科项目建设,提高诊治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好家庭困难人口,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签约服务,稳步提高签约服务覆盖率

织密织牢全民医疗保障网。扎实推进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严格执行省级医保目录,做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和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工作,稳步推行医药设备集中带量采购,加强对医药采购全过程综合监管,减轻参保群众的就医负担。

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拓展行动,落实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工场,加快建设县级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设示范中医馆,推动中医馆“提档升级”。

专栏44: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实施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第一人民医院苗庵分院、第一人民医院栏杆分院、宿徐第一医院建设项目、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康复医院建设、城东新区综合医院、眼病专科医院、中医院支河分院等项目。

第五十五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保体系建设从“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的制度,健全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运行制度,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便于城镇各类从业人员参保的养老保险体系。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享有养老保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资金+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不断提高特困人员供养人员救助水平,进一步夯实残疾人保障基础全面实施《2021-2030埇桥区妇女发展纲要》,持续开展“春蕾计划”,进一步做优妇女儿童服务。做精做亮“博爱在江淮”“高考助学行”等品牌项目。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城乡惠民殡葬工程,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

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建立健全老龄工作体系,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突出问题。实施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建设曹村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推动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行养老机构备案管理及信用评价制度,深化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建立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规范。加快敬老院和照料护理区建设,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支持发展养老智慧化事业。2025年,全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少于48张。

第五十六节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全域治理示范创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夯实党建引领作用的基础。贯彻落实市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系列文件,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整顿乡镇党委“四不”问题和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着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全面过硬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行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推进开放式、集约式、共享性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党群议事会”平台,强化“共商、共议、共建”功能。2025年,在完成全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小区楼宇左邻右舍党群服务站全覆盖。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畅通和规范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共同参加社会治理,实现“三社”联动发展之势。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倾斜,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培育,充分发挥五老理事会成员、致富带头人和村嫂、村姑的组织、协商、调解能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优化和完善创新治理平台。启动建设全区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完善区、乡镇两级指挥调度平台,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城管平台,适时纳入安监、食药、环保等工作,逐步形成全区综合治理“一张网”。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人工管理到网上管理,从数字管理到智能化管理,建成“智慧矫正中心”。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建成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网格治理服务网络,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着力搭建“多网合一”平台,依托村级为民服务代理中心平台,整合公安、综治、信访、民政、司法、城管、卫健、社保、安全、环保、公路交通、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网格管理,实现“多网合一”“多员合一”。深化“邻长制”改革,按照“镇管理村使用”的原则,严格标准,公开透明选取邻长,提高邻长队伍履职能力,增强邻长队伍稳定性。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及调解、信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无越级访、无集体访、无重复访“三无”镇村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化源头治理,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健全完善访调对接、会商化解、听证评议等机制,探索信访积案依法有效化解的新方法,精准施策强化重复访治理。以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完善“热线+信访+互联网”平台建设,统一信访事项入口和出口,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埇桥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埇桥屏障。

第五十七节 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把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放在第一位,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维护政治安全。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加强人民防线建设。深入贯彻《反间谍法》,防范打击宗教极端活动、民族分裂活动,严密防范境外宗教渗透活动。提升服务强军兴军能力,突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和退役军人事务管理,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再上新台阶。

防范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加强情报信息、侦查打击、基础防范等工作,提高防范和预警能力。加强反恐力量建设,搞好反恐实战演练,增强公安民警防暴处突能力。完善组织体系,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危险物品管控,认真落实危爆物品储存场所治安防范要求。加大枪支弹药管控,提升打击涉枪犯罪能力。

防范打击邪教组织违法犯罪。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健全党内定期汇报和情况通报制度。继续深入推进创无示范工程,加强宗教管理,创建“无邪教社区”。坚持动态管理,深入开展创无“回头看”活动,以“回归社会工程”为载体,加强后续巩固帮教工作机制建设。

第五十八节 确保经济发展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全力稳住安全生产基本盘。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任务两个清单要求,实现所有区域、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所有流程环节“四个全覆盖”。持续深化危险化学品、有限空间、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持续开展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消防、工程质量、旅游安全等领域的专项整治,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领域风险点摸排,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开展安全生产应急云服务建设,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数据库,融入全国安全生产应急“一张网”和“一张图”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妥善处置突发粮食事件,确保粮食应急供应。

防范化解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重大风险。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债务余额低于债务限额,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按照“联防联控、信息互通”的原则,推进地方金融监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尚处于发酵阶段的金融风险事件提前介入调查取证,对非法集资陈案的化解工作积极谋划,对不能正常经营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资咨询公司及时出清,筑牢全区抵御金融风险的堤坝。积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群众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五十九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防灾抗灾能力。提高防汛抗旱设施标准,强化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城市布局、灾害特征,完善建设覆盖一定范围,具备应急避险、临时安置、应急指挥和救援功能的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提高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设置救灾物资储存室。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演练方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保障工作,实现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强化5G、北斗高科技技术应用,积极推进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确保与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视频畅通对接“城市大脑”,统一管理水灾、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事件和安全生产类、群体事件类事件的监控管理和应急指挥。

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提升。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根植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坚决落实党管武装、党委议军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和训练基地建设,健全全民国防教育,夯实基层武装基础,深化后备力量建设转型,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光荣院规划建设,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深化军地资源共享和双向支撑拉动。做好退役军人事务管理,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六十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建成以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为主体的治安体系,推动构建环区“治安防控识别圈”。加快推进公安检查站和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单元防控,加强智慧街面巡防。持续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强化网络社区警务建设,加强派出所基础设施、警务辅助力量、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控感知体系建设。

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扫黑除恶案件线索发现及案件侦办力度,深化打财断血工作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严厉打击盗抢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新型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完善推磨转圈治安乱点清查机制,进一步整治涉黄、涉赌等突出问题。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推进“前哨”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校、幼儿园等重点部位安全防护能力,有效防范应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深化拓展防范个人极端事件前哨系统建设应用,到2025年实现全区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全覆盖,并视情延伸至车站、医院、广场、商贸中心区等人员密集部位和场所。

第十四章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法制埇桥建设,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化水平。

第六十一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第六十二节 全面推进法治埇桥建设

坚持法治埇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项监督。打造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促进司法公正,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全面提升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全民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落实普法责任制。支持检察院、法院建设,推动埇桥区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工程建设。

第十五章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六十三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第六十四节 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深入宣传规划的思路、目标及重要任务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加大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发展成果的宣传推广,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激发社会各界投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六十五节 严格评估

加强规划任务落实和评估考核,提升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能力,组织开展年度计划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作为规划评估考核的重要参考,完善规划实施监督制度,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报告和沟通机制,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