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711/201512-00003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报告,综合政务,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5-12-31  发布时间: 2015-12-31 17:24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 初审:.     复审:.    终审: .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政府(办公室)发表时间:2015-12-31 17:24 责任编辑: 办公室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2月29日在宿州市埇桥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扣“三大目标”,做好“四量齐升”文章,较好地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6:43.3:36.1;财政收入31.5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90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0元,增长13.5%。

——围绕工业扩总量,抓项目、建平台,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项目建设不断加快。继续强化工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完成工业投资195亿元,95个项目建成投产;43个省“861”项目、215个市“5161”项目、110个区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7.5亿元、145亿元、12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8亿元。园区承载能力增强。累计完成投入4.9亿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埇桥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改扩建道路6.5公里;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铺设道路6条5.9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7万平方米。企业发展再创佳绩。实际利用外资9123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1.6亿美元。为企业担保贷款13亿元,发放扶持资金3.1亿元;绿洲森工、草源牧业、恒泰电器等12家企业挂牌上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7家;专利申请1124件、授权900件。获批省著名商标16件,“武鹰”、“红树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工业经济量增质优。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3家、总数315家,产值390亿元、增长20%;产值超亿元企业120家,超10亿元企业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10.3%;纺织服装和家具板材“双首位”产业规上企业89家、产值110亿元。埇北工业园等专业园区特色凸显,顺河、曹村被命名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

——围绕城镇增容量,抓建设、重管理,促进功能提升面貌改善。房屋和土地征收稳步推进。严格落实依法征收,进一步规范补偿流程,完成城区房屋和土地征收项目15个,征收房屋66万平方米、土地2500亩,组织回迁安置5100多套;加强控违拆违,规划区内违法建设连续三年零增长。城乡建设呈现新气象。道东、城东、符离、曹村等控制性详规基本完成;道东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1784套;符离棚户区改造2号地启动建设,“镇当县建”有序推进。桃园光明、西二铺沈家荣评国家级文明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10亿元,建设一级公路33.7公里,303省道埇桥段、二徐路宿州大道至302省道段建成通车。改造县乡公路40公里、危桥22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完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任务。深入开展“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连获市先进单位称号。非煤矿山整治强力推进,矿权拍卖取得重大进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进入良性轨道,大气环境明显改善。

——围绕农业提质量,抓转型、重效益,促进现代农业“三区”上台阶。三大园区亮点纷呈。付湖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农业展览馆、综合服务中心、气象防灾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协鑫农光互补、温氏生猪养殖、梓润生物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入驻。沈圩苗木花卉产业园、西二铺都市绿谷农业观光园推进顺利。农业产业化全省领先。农业总产值129亿元、增长6.5%,加工产值231亿元、增长22.8%。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4家、总数1291家,新增家庭农场122家、总数75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30家。首批建成60家农村淘宝服务站,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皖神谷朊粉荣获第14届全国农交会金奖,顺河板材加工示范区、符离食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绿化模范县区验收,农业科技推广考核全省第一,农田水利建设再获省“江淮杯”一等奖、市“汴河杯”一等奖。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联合体创新模式,连续3年被写入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全省示范推广。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推出全市第一单;全省农业三项补贴合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顺利启动,农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围绕民生加份量,抓投入、重落实,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工程实现新提升。财政支出53.4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46.5亿元,占87%。31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10件惠民实事全部落实。就业培训446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95个、新增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处,解决14.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589户。新建、扩建农村敬老院7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0%。社会保障取得新成效。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救助困难群众近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3190万元;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1.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137万元。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超额完成参保任务。实施分级诊疗、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服务共同体运行良好,医疗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实施扶贫开发“七个一”工程,全年脱贫2.37万人。新建农村公办幼儿园15所,改造提升城区学校6所,十一中新校区、一小西校区、十二小天鹅湾校区投入使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动漫剧《孝贤闵子》在省电视台播出。全民健身活动扎实开展,获得全省第七届美好乡村农民篮球赛一等奖。区卫生和计生委员会挂牌成立。狠抓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应急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信访案件同比下降70%。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任务完成。妇女儿童、共青团、民族宗教、红十字会、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档案、工会、物价、消防、人防、地震等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15年,我们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区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96件、政协委员提案140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办理网络问政2200件、政民连线1100件、“区长热线”785件,群众诉求解决渠道进一步畅通。编制并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落实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全覆盖,资金使用进一步安全。严格执行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坚决查处腐败案件,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2015年,我们在担当实干中砥砺前行,在改革创新中争先争优,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十二五”,埇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十二五”期间,我们突出跨越赶超,强力推进“三区”建设和“四化”同步,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246.5亿元增至335亿元;财政收入连跨2个10亿元台阶,从14.03亿元增至3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全省前列。

“十二五”期间,我们突出产业集聚,强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和首位产业打造,工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实施“2112”工程以来,建成标准化厂房107万平方米、入驻项目115个,新增规上企业183家,入库税金8.4亿元。实施“3111”工程,开展“百日攻坚”活动,初步形成以纺织服装、家具板材为首位,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煤电能源为主导的六大产业格局。埇桥经济开发区、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

“十二五”期间,我们突出城乡统筹,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美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落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集全区之力,栉风沐雨、探索前行,逐步建立依法、公正、文明、和谐新机制,开创城市征迁控违新局面。城市面貌明显提升,荣获全省首届“文明城区”称号。高效实施道东、符离等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蕲县、芦岭等小城镇建设;探索“人地挂”试点,开展采煤塌陷区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获得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称号、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一等奖。

“十二五”期间,我们突出示范引领,强力推进四大产业和新型主体培育,现代农业跨越新高度。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连续九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誉,被评为“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全国标准化气象服务示范县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累计投入9.9亿元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三获省“江淮杯”一等奖、四获市“汴河杯”一等奖。林木、粮食、畜牧三大产业产值均跨越百亿元大关。

“十二五”期间,我们突出改革创新,强力推进瓶颈破解和科技进步,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政务服务、行政审批、国有企业、医药卫生、投融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等改革取得实效。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757.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5倍。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新增进出口企业65家,进出口总额累计5.5亿美元,年均增长38.3%。

“十二五”期间,我们突出民生福祉,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群众生活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一五”末增加5701元,年均增长12.8%。财政民生支出累计220.6亿元,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被评为“全省民生工程绩效奖补先进县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亿元,脱贫8.9万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十二五”期间,我们突出争先进位,强力推进效能建设和“三动”工作法,社会声誉得到新提高。坚决贯彻激励驱动、法治推动、教育发动“三动”工作法,持续点燃激情、提升效能,各项工作成效显著。获批中国书法之乡,成功举办“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精品展。残疾人事业、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人口计生、电子商务等被授予全省示范区称号,进一步扩大了埇桥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全力推进利民惠民不动摇;必须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全力推进四化同步不动摇;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主题,全力推进开放发展不动摇;必须坚持狠抓落实导向,全力推进实干兴埇不动摇;必须坚持廉洁从政作风,全力推进凝聚人心不动摇。“十二五”的成就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距离,百姓幸福指数与实际感受还有差距;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贫困人口依然较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剧,经济中高速增长压力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强,行政效能、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十三五”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观全局,未来五年国内外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规划、“互联网+”等战略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振兴三个“十条”、皖北协作经济区,以及省、市“调转促”行动等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同时,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区经济内生性增长机制基本形成,为“十三五”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难得的是,宿州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将相继建成,为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放眼全局、统筹谋划、奋发进取,全面推进埇桥更好更快发展。

“十三五”时期,埇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围绕“稳居省十强、精准脱贫困、全面达小康”三大目标,适应新常态,攻坚调转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创新埇桥、实力埇桥、绿色埇桥、健康埇桥、幸福埇桥建设新局面。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区“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聚焦“新常态”,紧扣跨越发展,实现经济总量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GDP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9.5%以上;财政收入力争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690亿元,年均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年均增长14%;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20亿元,年均增长17%。

——聚焦“调转促”,紧扣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家,年均增长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建成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家。

——聚焦“稳增长”,紧扣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新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大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45:40。产业体系更加合理,纺织服装、家具板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全面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竞争力显著提升。

——聚焦“软实力”,紧扣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新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达到29%,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城市等创建任务。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市控指标。

——聚焦“大数据”,紧扣开放发展,打造产业转移新高地。依托“互联网+”,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发展电商平台、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业态,推动数据开放互联。提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亿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3亿美元、引进区外资金44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3%和8%。

——聚焦“全方位”,紧扣共享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建小康。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3%和11%以上,提前2年完成脱贫任务。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棚户区改造五年任务,三年完成,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一批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特色城镇和中心村,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5%。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皖北领先、省内争先、全面小康”总体要求,加快转型赶超,加速争先进位。

2016年全区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两条主线,紧扣“稳居省十强、精准脱贫困、全面达小康”三大目标,围绕创新埇桥、实力埇桥、绿色埇桥、健康埇桥、幸福埇桥建设,以调转促为主抓手,狠抓落实、苦干实干,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现实基础,2016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调转促”为主线,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新形势,深入实施“495”行动计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增加值108亿元,新增规上企业40家。

强力推进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落实扶持政策,支持海螺水泥、龙华矿机、宝龙电器等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实施“3111”工程,立足纺织服装产业城,推动康翼制衣、金典服装机械等企业入驻,延伸产业链;积极承接京津冀林木加工产业转移,谋划建设家具板材产业基地、人造板材质检中心;力争首位产业新增规上企业16家,实现产值130亿元。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企业8家,产值突破26亿元。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支持皖神面业、东大木业等发挥示范作用,扶持TATA木门、新远大木业、瑞宁针纺、嘉华服饰等做大做强,推动帝邦服饰与南通明龙时装共建拉夏贝尔品牌服装生产基地,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14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争创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加大科技投入,完成专利申请1200件、授权900件。帮扶企业上市融资,力争鸿正服饰、凯越电力杆塔、杰牌化学等挂牌上市。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大进出口企业扶持力度,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性会展,力争新增国际认证产品5个。鼓励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在欧美、东南亚等国外市场设立区域营销机构、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东平木业、宜美家具等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力争进出口企业达2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引进境外资金1亿美元。

(二)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全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开展“园区建设突破年”和“招商引资年”活动,强化主场主角意识,增强决战决胜信心,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提质提效。

提升项目建设水平。继续落实“五个一”工作制度,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打造经济跨越发展新引擎。抓好61个省“大新专”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新增市“5161”项目120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区重点项目建设106个,完成投资130亿元。力争龙源风电、中康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神州环保板材、七十二处产业园等项目达产达效;紧盯凯达物流、海天管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签约建设。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围绕纺织服装、家具板材,编制产业规划和招商路线图,开展产业招商;发挥广州、苏州等6个招商办事处前沿作用,开展“驻点”招商;充实园区、乡镇招商力量,开展精准招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亲商爱商氛围,开展以商引商。完善区级领导带头招商、督查调度和奖惩兑现机制,力争新引进超亿元项目60个,到位资金180亿元。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着力抓好扩容升级、产城一体、功能配套、体制创新等工作。加快埇桥经济开发区与徐州高新区无缝对接,实施桃山保障房、自来水厂以及园区路网项目;新增规模企业10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亿元。加快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路网、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标准化厂房11万平方米;启动凤凰花园社区建设,推进力行时尚产业园建设;新增规模企业8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亿元。进一步完善埇北工业园,以及汴河、朱仙庄、顺河、夹沟、桃园等特色园区基础配套,提高标准化厂房入驻率。

(三)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将2016年定为“城乡建设推进年”,推进以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为代表的“十六城同创”,实现城乡面貌大提升。

不断优化城市功能。继续坚持依法征收,优化征收流程,完成市交办的房屋和土地征收任务;加大控违拆违力度,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加快棚户区改造,力争市委党校及周边区域、道东15号地、中煤三建4号地等项目主体完工;实现城东新城、华府春天等项目部分群众回迁安置;启动道东9号地等项目,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开展排水工程、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深入开展第二届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提升街巷“五化”水平。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绿色新城区。

全面加快城镇建设。优化提升乡镇总体规划,开展重点镇重点建设地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形成科学合理、覆盖全面的城镇规划体系。全面开展城镇建设“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加快符离“镇当县建”步伐,加大朱仙庄、芦岭、大店、蕲县、夹沟、时村等乡镇改造建设力度,打造特色品牌小镇。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确保206国道曹村段、符离至北外环段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推进埇北大道、二徐路续建工程。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乡镇全覆盖。

稳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优化提升村庄布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数量和规模。加强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建设,优化美好乡村布点。加快建设206国道、市外环路沿线美好乡村示范村,重点推进2015年实施的8个中心村建设。落实“酵母工程”,实施“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扩大示范效应,实现由点向面延伸。

(四)以富民强区为根本,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狠抓“两区”建设不放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力争农业总产值140亿元、增长7%,农产品加工产值300亿元。

强化三大园区建设。整合资源,全面提升付湖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成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农业展览馆及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协鑫农光互补、梓润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园等项目建设。西二铺都市绿谷农业观光园重点建设德丰采摘园、戚家沟旅游观光带等项目;扩大沈圩苗木花卉产业园种植规模,筹建苗木花卉交易大市场。

优化四大产业集群。按照“三产融合、转型升级”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快建设符离、大店粮食食品产业园;提升果蔬生产质量,提高附加值;以温氏生猪养殖为辐射,推进养殖产业化;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完成造林20万亩。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争家庭农场发展到900家、产业联合体6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

提升科技保障能力。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点;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现代农业“产学研推”基地;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强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力争省“江淮杯”四连冠、市“汴河杯”五连冠。

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与徽商银行合作,开展家庭农场信用评级,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以供销社为主体,组建为农综合服务中心,鼓励农业技术人员以领办、参股等方式参与社会化服务;拓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土地流转平台建设,推进土地适度集约经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流转经营权抵押、担保、入股、有偿退出等试点,推动农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开辟融资新渠道。

(五)以提前脱贫为目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 “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相互促进、同步推进,夯实“双包”责任,确保脱贫20个村、2.9万人。

壮大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产销、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就地脱贫。落实光伏扶贫工程,建设20个村级和1000个贫困户光伏电站。围绕省“3311”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快曹村马湾、夹沟镇头、解集大灵山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推进“互联网+扶贫”,引导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办网店,实现电商扶贫。

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农村道路网化工程,硬化提升贫困村道路210公里,改善贫困村交通条件。积极推进贫困村农田水利建设,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新建自来水厂6处,解决8.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精准脱贫。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搭建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对接平台,支持企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员就地就业。精准认定低保对象,对不具备脱贫条件的贫困户,实行社保兜底。认真落实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严格落实“双包”等工作制度,确保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稳妥实施8个村易地搬迁工程,完成2000户危房改造任务。

(六)以电子商务为重点,加快发展商贸服务新业态。以“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扩大规模,提升服务”为目标,加快电商平台建设,建立快速、准时、多样化的配送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商贸物流网络。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围绕烧鸡、香稻米、水果萝卜等特色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充实“阿里巴巴?埇桥特色馆”,续建“村淘”服务站40家,力争电商销售突破5亿元。提升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配套功能,推动百科电子商务产业园与知名电商合作共建,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编制全区商业网点规划,制定服务业优惠政策,吸引知名企业投资兴办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品牌连锁店和专业店,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种植合作社等开展农批、农超对接,加快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培育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南翔恒泰、符离铁路等物流园区,改造提升浍河蕲县码头、新安速物流园等项目,提升物流整体水平。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推进文化强区工程,突出打造孝贤文化、楚汉文化,启动居易文化产业园建设,发展埇桥马戏等文化产业,申报“中国曲艺之乡”。突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建设农家乐示范点,力争创建沈圩、沟西、夏刘寨等特色农家乐。编制完善五柳、闵祠等旅游景区专项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实现埇北特色旅游景区串点成线。

(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抢抓安徽省整体纳入国家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围绕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向改革要红利,靠创新添动力。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全市户籍改革统一要求,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持有人与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原有各项权利保持不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督管理,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服务。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行政权力和服务流程再造,提升服务质量。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实施电子化评标系统;实行“黑名单”制度,推进招投标诚信建设,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

巩固财政金融改革。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实现事权和支出相适应;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积极培植财源、涵养税源,强化财政收支监管,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推进区建投公司、融通担保公司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政企分开。充分利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提高融资能力,发行债券4.5亿元。

(八)以民生改善为主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更大的投入加快实施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5所;完成6所城区校舍改造任务;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探索教师无校籍管理,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提高“五保”“低保”供养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两保”合一,建立医疗救助衔接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建设“质量强区”。继续把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和清欠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城镇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人口结构均衡。实施生态复绿工程,加快北部荒山治理,推进矿山矿权挂牌出让。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持续抓好征兵和双拥工作,筹建区人武部新营区,推进国防动员创新发展。大力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全面推动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统计、档案、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依法行政各项措施,推进依法治区。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继续做好信访维稳、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民生工程与惠民实事。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深入推进33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办6件惠民实事。

1.统一安装城区街巷路标、门牌;

2.加快宿州一小拂晓分校建设,确保9月份开学招生;

3.在城区范围内新建、改建街巷道路20条,亮化街巷20条,新建、改造公厕2座;

4.加快建设区妇幼保健站、中医院二期工程、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

5.在城区开展“透明厨房、视频厨房”工程,打造100家“明厨亮灶”餐饮经营示范单位;所有乡镇组建专职队伍,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6.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在重点地区安装“电子巡更系统”等技防设施,完善农村防控网,构筑新型治安防控体系。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常态、新机遇、新开端,对政府工作和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开启“十三五”规划新篇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将勇为改革担风险、敢为发展尽责任、善为百姓谋福祉,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干在实处。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和建议,确保政府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细化政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优化为民服务“最后一步路”。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干部问责、问绩、问效。深化效能建设,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

坚持走在前列。注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始终把创新贯穿于政府自身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当好全市发展“排头兵”。完善“三个清单”制度,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优势,创新服务职能。

坚持抓在细节。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事项抓起,从小事上谋突破,在细节上抓落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流程图、项目推进流程图等工作推进机制,实行挂图作战、盘点销号。推行任务清单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实施单位、具体责任人员,真正一抓到底、抓细抓牢。

坚持功在长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忠诚干净担当,持之以恒改作风。坚持“预防为主”,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源头监管,健全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等关键领域执法监察和审计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公开听证和集体决策制度。坚持服务民生,建立务实、流畅、高效的政府运行长效机制。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蓝图已经绘就,2016年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唯有付出更大努力,才能担当发展重任;唯有倾注全部心血,才能不负人民重托。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为建设创新埇桥、实力埇桥、绿色埇桥、健康埇桥、幸福埇桥而努力奋斗!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