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711/201501-00002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报告,综合政务,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5-01-12  发布时间: 2015-01-12 17:29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 初审:.     复审:.    终审: .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政府(办公室)发表时间:2015-01-12 17:29 责任编辑: 办公室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10日在宿州市埇桥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  刘博夫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砥砺奋进,扎实苦干,继续保持2014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三大目标”,以繁荣区域经济为统领,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奋力进取,负重赶超,较好地完成了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301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为22:47:31。财政收入28.64亿元,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7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9110元,增长17%。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全市第一,多项指标增幅全市领先,获得2013年度市政府工作任务考核一等奖;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安定。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扣区域经济增长,工业总量持续扩张。高效开展工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认真落实企业帮扶政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总数305家;规上企业产值295亿元,增长35%;工业增加值70亿元,增长12%;工业企业入库税金3亿元,增长50%;产值超亿元企业75家,其中皖神面制品、安特食品超10亿元。扎实推进“3111”工程,纺织服装规上企业达到20家,产值18亿元,增长60%;联达服饰、嘉华服饰、衣唯尔服饰、瑞宇针纺等超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实施“2112”工程,建设标准化厂房159万平方米,开工项目194个,其中竣工96个,琪瑜服饰、科鸣机械等44家企业投产。协调金融机构投放贷款105亿元,增长11.6%;区融通担保公司为167家企业担保贷款1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荣获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第一名。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扣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粮食产量151.4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单产、总产同创新高,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新增土地流转26.3万亩,总面积79.8万亩。新增龙头企业87家,总数28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总数1157家;新增家庭农场260家,总数635家。实现农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4.5%。付湖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西二铺都市绿谷农业观光园、沈圩苗木花卉产业园三大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林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加工产值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被授予全国唯一“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称号。获得全省唯一“全国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先进县区”殊荣。投入2.94亿元,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588”工程,蝉联省“江淮杯”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市“汴河杯”一等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成功进入颁证阶段。实施土地整治“四大工程”,新增耕地6420亩。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扣扩大有效投入,重点项目持续推进。落实区级领导重点项目包保“五个一”机制,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新招引项目198个,其中亿元以上70个,超10亿元5个;到位资金230亿元,增长30%。进出口贸易总额1.4亿美元,增长55.6%;实际利用外资8590万美元,增长39.4%。33个省“861”项目、315个市“5161”项目、89个区重点调度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8亿元、156亿元、80亿元。阳光电源、安真木业、浙农集团惠多利复混肥等36个项目开工建设,皖神豌豆深加工、唐汉华章酒业、佳源建材等28个项目建成投产。启动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经七路、纬七路、纬十一路东延路网建设;埇桥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人民路、中山路建成通车,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扣城乡双轮驱动,环境面貌持续提升。城区房屋和土地征收高效推进,完成银河三路安置区、南翔恒泰商贸城、薛园路北区棚户区改造等42个项目征迁任务,征收房屋80万平方米、土地2876亩;拆除存量违建20万平方米,城区违法建设连续两年零增长,城市征迁控违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良性轨道。城东片区控制性详规及道东片区城市设计通过评审;道东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7.25亿元,建成安置房2600套。新建廉租住房434套、公租房2672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一级公路建设实现零突破,206国道符离北至北外环段、206国道曹村段、301和303省道埇桥段等重点道路工程加快施工。2013年启动的8个美好乡村建设通过省验收,被评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全市美好乡村建设一等奖;2014年启动的8个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加强农村居民建房管理,严厉查处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行为。集中开展粘土砖瓦窑场、采石场专项整顿,依法关闭67家采石场。深入开展“三线三边”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获得市考核一等奖。荣获省级文明城区称号,启动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城乡环境进一步改观。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扣社会事业进步,民生民计持续改善。33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各级财政到位资金16.75亿元,其中区配套资金2.01亿元。财政民生支出42.02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85%。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132.4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6%;27.2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75.8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8.85万名城乡居民享受低保,2.87万名老人享受高龄津贴,1.14万名“七老”人员享受工龄补助,3174名“五保”人员老有所养,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更加进步。专利申请906件、授权453件,总量均居全市第一。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区档案馆通过国家三级评审验收。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10所;一小拂晓校区、十二小天鹅湾校区开工建设;新招录298名教师充实到缺编学校。成功举办“中国书法之乡”三省四地联展。埇桥健儿获得2项全国冠军、9项全省冠军;获得全省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县区、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区称号。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通过验收。中央电视台“关爱留守/流动家庭中国行”首站在埇桥举行。落实“单独两孩”政策,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2%,荣获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社会秩序更加和谐。完善群众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消除信访积案专项行动,信访形势持续好转。加大“打非治违”、联合治超力度,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功组建且运转良好;“食品安全百日会战”成效明显,全区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集中开展清查打击传销、“利剑斩毒”百日攻坚等活动,“平安埇桥”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推进,被评为全省“六五”普法中期评估先进集体、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示范区,埇桥社会和谐稳定。老干部、共青团、总工会、妇联、工商联、红十字、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扶贫开发、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审计、物价、供销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

10件惠民实事扎实推进。人民路唐河大桥建设资金已到位,即将开工。206国道改建正加快施工。二徐路灰古段改造进行基础铺设。完成符离“镇当县建”总体规划,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进行房屋征收。升级改造县乡公路80公里,加固改造危桥50座。改造城区街巷道路15条,完成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绿化提升10万平方米,新增城区绿地11万平方米,建成城区垃圾中转站3处、水冲式厕所3座。改造农村危房1500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技病房综合楼投入使用;区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主体工程完工,春节后投入使用。完成全区294个村、300条乡村主干道命名设标。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及5家乡镇卫生院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

在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成立区行政复议委员会和案件审理中心,依法办结行政复议案件35件。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55件、区政协委员提案137件,办复率100%。网络问政、政务公开、电子政务高效运转。加强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制度,涉及行政审批职能的26家单位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规范了权力运行,创优了发展环境,方便了企业和群众。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财政收入、招商引资、“2112”工程、“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月通报、月调度,坚持项目建设、城乡建设、现代农业、民生工程、效能建设周汇报、周调度,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在完成多项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过程中,全区干部群众能打硬仗的作风得到进一步锤炼,能打胜仗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检验,秋季秸秆禁烧实现了零火点的历史性突破,工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考核全市第一,宿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第二阶段清收任务提前两个月完成,创造了埇桥速度,积累了埇桥经验,铸就了埇桥精神。

各位代表,在经济整体下行、财政增收减缓、民生需求增大等形势下,我们紧紧依靠区委的科学决策、区人大和区政协的有效监督,坚持难中求进、行稳致远,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效;我们紧紧依靠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奠定了加快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促进了政府工作高效运转、规范提升,谱写了埇桥赶超发展新篇章;我们紧紧依靠广大干部职工的敬业奉献,实现了政府工作立说立行、重诺践诺,开拓了埇桥跨越崛起新空间。

各位代表,2014年发展形势严峻,发展任务繁重,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人民团体、驻埇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政府工作的全区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支持埇桥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转型发展的新趋势,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首位产业优势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制约突出,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面对依法行政的新要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服务理念还需加强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负重前行,奋勇争先,全力加快2015年经济社会赶超跨越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关键之年。纵观当前和今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省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中央“稳中求进”的宏观导向没有改变,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规划、皖北振兴等政策没有改变,加之我区多年持续投入、长期积蓄的势能和潜力正在加速释放,区位、资源等优势日益凸显,为我区加速崛起、奋力赶超提供了难得机遇。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复苏压力加大,商业投资相对减少,基础投资来源不稳定;在产能相对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企业扩张意愿不强,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等等,都为我区加快发展带来新挑战。

基于以上形势考虑,201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两大重点,紧扣“总量进十强,增速争先进,收入超平均”三大目标,做好“工业扩总量、城镇增容量、农业提质量、民生加份量”四量齐升文章,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9.5%,财政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市控目标。

为完成上述目标,2015年我们将重点加快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突出“百日攻坚”活动,加快推进工业强区。以“百日攻坚”活动为统揽,实行工业项目建设两周一调度、一月一评比、百日一奖惩,实现“百日攻坚”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发展工业经济。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70家。

倾力扶持落地企业。实施区级领导包保联系优势企业制度,在资金、用地、招工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落地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皖神面制品、安特食品、安徽车桥、华洋啤酒、宝龙电器、龙华矿机等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东大木业、TATA木门、鸿正服饰、昊宇纺织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围绕主导产业,夯实招商责任,实行精准招商,强化招大引链。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新政策,实行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商制度,提升招商实效。区政府班子成员和经济主管部门至少招引1个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乡镇街道至少完成1个工业项目签约、1个工业项目开工、1个工业项目建成任务,以上任务五个园区各完成不少于3个。力争新引进工业项目1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实际到位资金2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

大力实施“3111”工程。围绕“一城、一镇、多点”,完成纺织服装产业城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配套,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打造“百亿”纺织服装产业园。立足朱仙庄轻纺产业集群镇和鸿正服饰、帝邦服饰等知名企业,通过“外引内联、自我提升”等方式,带动辖区内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发展。区“3111”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至少招引1个纺织服装产业项目,力争年内首位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家,产值突破40亿元。

着力打造“2112”工程升级版。全面开展“2112”工程招商攻坚年活动,围绕已建成标准化厂房,加大项目招商入驻力度,确保百科纺织服装产业园、宝德和七匹狼服饰二期等项目投产。从今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谋划建设10个专业园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掀起大众创业热潮;发展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打造纺织服装、板材家具2个特色优势产业。结合汴河—符离—顺河林木加工集聚区,规划建设板材家具产业园。

(二)进一步突出工作一线帮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继续落实包保机制,突出一线工作,扩大项目规模,提升项目质量。

认真谋划好项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国家、省、市政策新要求,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围绕纺织服装首位产业,板材家具、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和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超前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投资项目。充分发挥“3111”工程、“2112”工程综合平台效应,持续不断向外推介一批、积极向上争取一批、加快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列入区重点调度项目不低于100个,计划投资超600亿元,其中年内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

扎实建设好项目。着力加快建设以绿能高科、龙源风电、符离风电二期、钱营孜低热值煤发电、凯迪生物质发电为代表的8个新能源项目,以氨纶丝、鸿正服饰二期、汇丰纺织为代表的10多个纺织服装项目,以中煤产业园、淮宿型材、新曙光塑料为代表的20个亿元以上骨干产业项目,以南翔恒泰商贸城、国购广场、万达广场为代表的一批商贸物流项目。

致力服务好项目。以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流程图、工业项目推进流程图为指导,加强项目建设轮训,培养、储备项目建设人才,提高项目招引、项目推进、项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帮扶意识,现场办公、现场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进一步突出平台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园区形象,加快园区转型发展,把埇桥经济开发区、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打造成埇桥经济的火车头、城镇建设的示范区、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宜居宜业的幸福地。

提升园区管理水平。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园区管委会与所在乡镇街道及职能部门的关系,赋予园区更加灵活的职能权限。探索干部到园区挂职、任职新机制,优化园区人才结构。加快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一站式”服务。推进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培育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提供产业政策解读、行业信息发布、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坚持高起点规划,多渠道投入,加快埇桥经济开发区桃山新农村康居工程、园区东部路网,以及园区绿化、亮化建设;启动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凤凰花园一期工程,加快经七路、经八路、经十四路、纬七路、纬九路、纬十一路东延、污水处理厂等路网及配套建设,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加强与沿海城市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合作,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转变园区开发模式,实现由单一的工业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变。

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园区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园区土地资源。加强埇桥经济开发区与徐州铜山经济开发区实质性合作,积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确保福田机械、淮海车辆配件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家。发挥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位优势,壮大纺织服装产业城规模,力争年内3家以上知名纺织服装企业落户;立足“一区多园”,谋划建设汽车服务、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园;确保鑫斯莱羽绒服、汇聚挂车等项目投产;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企业20家,其中首位产业1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建设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

(四)进一步突出“三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林业。实施“4311”工程,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构建现代农林业支撑体系,争取入选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验区。

提升三大园区。突出抓好付湖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现代农业展览馆、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等项目建设,筹建省级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启动西二铺都市绿谷农业观光园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沈圩苗木花卉产业园建设,力争种植面积突破6000亩。投资1.4亿元,完成2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支持乡镇、街道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基地。

做强四大产业。实现粮食总产增长3%,保持总量全市第一,力争进入全省前五;提升金海面业、皖麦香等企业粮食精深加工能力,推进符离、大店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引导粮食企业向园区集聚。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力争达到60万亩,打造302省道沿线蔬菜产业带,推动华瑞蔬菜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构建现代畜禽产业体系,加快松云养殖、符离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新增国家减排标准化养殖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继续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2.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村庄8个、森林长廊48公里;做大做强林木产业,重点跟进爱美森、吉鑫祥等项目,打响“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金字招牌。

深化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建立区土地流转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乡、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制定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办法,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可交易、可抵押,赋予其更多权能。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活力。积极推进“人地挂”项目,探索解决土地要素瓶颈新模式。

强化基础保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实施千亿斤粮食增长工程、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围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快农田水利改造,力争实现全省“江淮杯”评比三连冠、全市“汴河杯”四连冠。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启动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保障农产品安全。

(五)进一步突出商贸物流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依托主城区,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力争商贸物流业在服务业总值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加快外贸企业孵化。重点做好东大木业、皖神面制品、安特食品等外贸企业的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交易会、推介会。围绕我区首位产业和优势产业,强化涉外项目规划、包装、推广,力争引进境外企业1家。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制定交通商贸物流规划,优化布局;建设信息发布平台,完善物流信息网络;加快光明物流园、化东物流园、新安速物流园等园区建设;督促义乌商贸城三期、南翔恒泰商贸城、远东汽配城等项目建设,培育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力争新增限上企业20家以上。

加快电子商务培育。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在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社区配送等领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促进“店商”与“电商”融合。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实现乡镇快递全覆盖。依托青年创业园,筹建电子商务示范园,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

加快街镇商贸发展。支持街道依托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繁荣社区养老、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力争街道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20%以上。支持乡镇发展商贸经济,规范提升乡镇商贸交易市场,扶持农村经营连锁超市、直营店、品牌旗舰店,活跃农村集贸市场。每个乡镇发展个体工商户不少于100个,乡镇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10%以上。

(六)进一步突出城乡统筹,加快推进美好家园建设。注重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合力推进城区综合管理。投入5000万元,实施铁路运河公园、古运河遗址公园、凤凰大道绿带、合徐高速林带、街巷道路绿化及主城区增绿等工程,确保6月底前完成市下达的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任务。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依靠街道、社区,持续开展街巷秩序、控违拆违、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巩固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成果。

加速推进房屋和土地征收。按照市城乡建设指挥部统一安排,确保完成淮海南路棚户区、城隍庙商城三期、汴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房屋和土地征收任务。研究出台城市规划区外房屋征收补偿政策,为乡镇房屋征收提供依据,推动镇村征迁工作良性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实施综合开发,着力打造符离、朱仙庄、芦岭、蕲县、时村、大泽乡、西二铺等一批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商贸物流型、生态旅游型、都市观光型城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在高标准完成大营镇韩圩村等8个美好乡村建设任务的同时,启动2015年实施的蕲县镇邱元村、浍南村,桃园镇钱营村、夹沟镇五柳村、曹村镇马湾村、栏杆镇段楼村、大泽乡镇和谐村、芦岭镇丁桥村8个美好乡村建设,力争全市、全省领先。整合涉农资金,继续推行“酵母工程”,加快“一村一品”特色乡村产业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纳入建设的美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推动美好乡村建设提质扩面。巩固提升“三线三边”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并适度拓展延伸。

快速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道东大街1号、崔园路1号等地块安置区建设,购置、新建安置房1200套,完成800户入住任务;筹建道东淮河路集中安置区,启动9号、15号地块和中煤三建4号地块房屋征收。加快符离“镇当县建”步伐,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符离镇区棚户区改造、七彩世界、白居易文化园、古镇新城等项目进度,加强镇区环境治理,提升符离整体形象。

持续推进道路设施建设。抢抓国家路网“十三五”规划编制机遇,力争我区一级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确保301和303省道埇桥段、206国道改建、二徐路朱仙庄至灰古段、宿固路改造、人民路唐河大桥等重点项目完工,谋划建设人民路北延、二徐路永安至褚兰段。改造县乡公路40公里、村级公路60公里,完善农村公路网,打通“断头路”,提升县乡公路标准,方便群众出行。

(七)进一步突出民生福祉,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把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改扩建15所公办幼儿园,落实民办幼儿园普惠政策。力争一小拂晓校区、西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使用;不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通过省、国家验收。支持宿州二职高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实质性开发建设埇北旅游文化示范区。持续开展送文化、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实现乡镇、行政村全覆盖;完成动漫剧《孝圣闵子》制作和播放,提升埇桥“中国孝文化故里”影响力。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不断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支持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规划建设区中医院二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优化、改善农村居民就医环境;实施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建立双向诊疗制度。落实人口和计生新“三为主”工作机制,加大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保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省先进。

继续健全社会保障。规范低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实现低保工作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机制,重点保障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将乡村教师、“三支一扶”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等住房困难群体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完成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推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探索扶贫项目直接到户模式。

加快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启动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积案化解活动,全面实施“阳光信访”。强化红线意识,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开展重点行业、人员密集场所等专项整治,加大易燃易爆危险品、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等监管力度,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科学规划非煤矿山开发,落实集团化开采。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群众食品药品“舌尖上的安全”。坚持“区级统筹、乡镇负责、村为主体”,探索符合区情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长效机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全力推进依法治区。贯彻落实区委依法治区实施意见精神,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推进政府职能法定化。完善“法治埇桥”、“法治行业”、“法治单位”、“法治学校”、“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考核评估办法,不断提高全区法治化管理水平。全面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确保普法工作无盲点,完成“六五”普法任务。加强公安基础建设,健全治安防控网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

全面发展其他社会事业。结合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建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全面推进“质量强区”战略。认真做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提供准确详实的人口变动数据。开展“三关爱”活动,启动区福利中心建设,提升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水平。关心支持关工委、老龄委、总工会、共青团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化“双拥”共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大力发展残疾人、红十字会等福利慈善事业,切实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应急管理、物价、编制、档案、气象等各项工作。

在高标准完成省、市确定的民生工程任务的同时,着力办好规划建设宿城一初中南翔恒泰校区等10件惠民实事。

(八)进一步突出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综合改革。弘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破解难题,努力释放以改革促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改组改制,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PPP”合作方式。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拓宽农民融资渠道,落实林权、蔬菜大棚等担保方式创新;建成10个农村“金融服务室”,实现所有行政村“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加强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力争年内实现辖区企业上市新突破。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巩固完善指挥部作战模式,健全工作调度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通过严格奖惩强化工作推进。出台工业标准化厂房分割办法,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攻坚城区征迁项目遗留问题。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和供销社系统改制。依法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优惠政策管理长效机制。试点开展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政府债务预警和偿还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控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政府性债务举借审批工作。运用负债率等监测指标,监控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风险。按照“谁借款、谁偿还,谁担保、谁负责”原则,建立项目建设单位和受益单位“责权利”、“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偿还机制,按规定预算安排偿债准备金。

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将卫生、文化、交通运输、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等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推向市场,合理确定项目和范围,实行“政府购买、社会提供”方式,形成“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公共服务模式,购买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各位代表,去年,受经济下行压力、财税政策调整、企业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主体税源整体下滑,区人大常委会依法调整了2014年财政收入预算。今年,我们将积极调整税源结构,强化财源培植,着重抓好重点骨干税源,加强零散税源管控,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进一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在2014年基础上再压缩5%。推进部门预算审计全覆盖,将审计监督贯穿预算执行及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过程,逐步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监控长效机制。力争2015年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

三、依法行政,勇担责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各项工作需要求真务实、高效有力的行政推动。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深化“四风”整治,建设法治型、效能型、清廉型、服务型、为民型政府是加快发展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文明执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守信于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通报工作情况,认真吸纳意见和建议。深化政府信息公开,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从严治政,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党员干部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干部管理与教育,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决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强力消除“庸懒散奢”、“中梗阻”、“基层板结”等现象。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健全问责机制,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强化绩效管理,提升工作效能。

廉洁从政,树立政府形象。继续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履行政府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广泛开展廉洁从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按照“依法依规、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终身负责”原则,落实政府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制度,实行第三方评估,提高政府决策质量和水平。组建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全区所有公共项目招投标进中心,防控廉政风险。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科学理政,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政府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和按程序征求意见制度;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事、管权、管钱、管人。全面完成公车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推动审批与监管分离,建立高效快捷的行政审批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将效能督查重点向基层服务窗口延伸,提高基层单位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为民执政,密切干群关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推行听证制度,探索建立政府行政案件办理新路径,试行行政复议案件庭审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成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省级项目建设任务,打造政务服务品牌,让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便利。优化整合信访接待、电子政务、网上办公、政府网站、区长热线等服务平台,促进政务服务更加便民、高效,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各位代表,面对新常态,我们信心百倍;迈上新征程,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汇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进取,团结奋进,为早日实现在全省“总量进十强、增速争先进、收入超平均”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