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711/201312-00001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报告,综合政务,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3-12-25  发布时间: 2013-12-25 17:32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 初审:.     复审:.    终审: .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政府(办公室)发表时间:2013-12-25 17:32 责任编辑: 办公室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2月23日在宿州市埇桥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博夫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克难奋进,2013年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在全省“总量进十强、增速争先进、收入超平均”三大目标,实施工业扩张、城镇扩容、农业提升、文化振兴、民生幸福五大工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奋勇争先,较好地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区生产总值245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27.3亿元,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万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增长15.1%。主要发展指标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全市领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升、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不动摇,紧抓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工业经济逆势上扬。以扶优扶强为重点,落实企业帮扶政策,指导企业加强管理,扩大规模,提档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20%;新纳入规模以上企业54家,总数202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0家;新增工业税金拉动财政收入增长6.2个百分点,增速贡献率为47%;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强劲,六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1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6%;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著名商标6个。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实现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增长9.4%;粮食总产140万吨,实现“十连增”,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四大产业实现加工产值177亿元,增长8.7%;新增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4家、家庭农场306家、产业联合体10家,新流转土地15万亩。百亩良园、淮河种业等产业联合体辐射带动效应凸显。投入3.05亿元,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被评为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区,荣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一等奖。第三产业日趋繁荣。城乡消费市场活跃。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增长57%,创历史新高。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增长15%,高于省、市平均增幅。百亩良园集配中心、绿信农贸市场建成,万里红蔬菜批发市场投入使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62个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城市超大商贸物流业加速集聚。皇冠家居二期、义乌商贸城一期开业运营,南翔恒泰商贸城奠基,远东汽配城、义乌商贸城二期加快建设,皖东北商贸中心初具雏形。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37家,荣获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称号。

(二)坚持招大引强不放松,强推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瞄准大企业开展大招商,到位资金170亿元,新引进项目1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5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实际利用外资6563万美元,增长46%。翔升纺织面料、欧美龙童装、红星美凯龙、龙源风电、阳光电源、南京中电光伏电站、深能源光伏电站等知名企业成功落户。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埇桥经济开发区扩区规划通过省政府批准,面积由8.35平方公里扩至15.35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入园企业15家,新投产企业8家。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总体规划修编通过专家评审,东外环跨沱河桥建成通车,新投产企业20家。10个新型乡村工业园新入驻企业41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200万元,基本实现“四通一平”。项目建设持续加快。实行项目建设一周一调研、一周一联络制度,突出一线帮办、现场解决问题,严厉打击非法阻工、扰工行为,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海螺水泥二期、七匹狼服饰和宝德服饰一期、鸿正服饰、九洲龙电器、安力电动车等项目建成投产,中国风电一期并网发电,嘉华、联达服饰等2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安特食品退城进园项目进展顺利。23个省“861”项目、302个市“5161”项目、75个区重点调度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5.5亿元、102亿元、74亿元。全面实施“2112”工程,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66万平方米,招引百科纺织服装产业园等项目106个,筑巢引凤作用显现。

(三)坚持攻坚破难不停步,突出文明创建,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征迁控违全面突破。人民路5号、17号,磬云路大市场及拂晓1号、2号等地块成功扫尾;西北新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清水工程三八河段、东外环灰古段等项目完成房屋征收任务;人民路12号地、市委党校及其周边区域旧城改造地块征收接近尾声。完成城区房屋征收66万平方米、土地征收3200亩。坚持“零增长、零赔付”控违机制,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0万平方米。文明创建不断深化。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大会战,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40多条街巷绿化、亮化、硬化和美化,创建成效显著,卫生环境改观。港利社区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涌现出“中国好人”吕本荣、张剑波等一批道德楷模,150名首届“埇桥好人”得到表彰,健康文明风尚悄然形成。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道东棚户区1号、6号、10号地改造快速推进,滨河花园二期460套廉租房竣工,1838套公租房开工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稳步实施。完成31个中心村规划编制,整合涉农资金2.2亿元,建设8个重点示范村,新建、改造房屋3300套,修建农村公路70.3公里,加固改造危桥26座。加大土地综合整治,治理土地20万亩。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置换,新增耕地3760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2317亩。

(四)坚持和谐稳定不松懈,增进人民福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实事普惠群众。财政民生支出37.07亿元,占全区总支出83%。完成33项民生工程任务,各级财政到位资金13.4亿元,其中区级配套1.6亿元。10件惠民实事完成9件,凤凰大道、纬十一路绿化完成;运粮河清淤护坡结束;区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主体封顶;铺设东城10公里供水管网;新建4所、改扩建18所乡镇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道东棚户区改造建设安置区35万平方米;对20万名中小学生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26名特困家庭学生得到免费救治;“放心肉”工程有序落实。“建设城区节点游园一处”调整为建设3个“四有社区”,韩池子、东方、一中3个“四有社区”建成。跨年度项目继续推进,西北新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完成土地清表具备施工条件。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出台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意见,依法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2.4亿元。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76.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养老金1.16亿元;26.6万人参加城镇医保,130.6万人参加新农合;8.54万名城乡居民享受低保保障。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及时足额发放。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专利申请突破1000件,新增省级专利授权420件。成功举办“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坠子戏《八张村的笑声》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顺利接管淮北矿业集团6所学校,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07亿元。竞技体育再添殊荣,获得1项亚洲冠军、2项全国冠军、5项全省冠军,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三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顺利。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村为主”机制,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2%;全国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等殊荣。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成立群众工作部,建立区、乡、村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平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依法整顿75家采石场、60家粘土砖窑场,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市控目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安全生产持续稳定。集中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创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机制,村级警务室、司法行政工作室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应急管理、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六五”普法深入实施,“健康埇桥”创建全面启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增强,物价、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对台、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商联、工会、文联、红十字、妇女儿童、共青团、残疾人、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为全区加快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五)坚持务实落实不懈怠,创新工作机制,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开展“点燃激情、提升效能”主题教育活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六要六不要”,明察暗访,动真碰硬,服务发展、服务群众能力增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6件、政协委员提案126件,办复率100%。开展行政复议,受理案件29件,审结25件。修订政府工作规则,政务公开、网络问政全面强化。加强审计监督,审减工程款6404万元,审计追缴四家银行少计社保基金利息1243.9万元。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乡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行,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扎实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运作改革,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全面完成,埇桥建投公司净资产规模突破20亿元;银企合作水平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投放企业贷款26亿元,融通担保公司为169家企业担保贷款7.6亿元。与中信信托合作,推出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第一单,被央视等媒体称为继小岗村土地承包后新型城镇化的第一块“金融试验田”。草源牧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成为我市首家在该中心挂牌企业。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统筹结对共建“人地挂”试点,探索一条农民增收致富、农业持续增效、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新路径。

各位代表,苦干奋进创造奇迹,实干拼搏铸就辉煌。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奋斗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经验弥足珍贵。令人振奋的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大力支持,区四大班子精诚团结、矢志发展,奠定了埇桥加快发展的坚强基石;令人自豪的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换来了埇桥加快发展的喜人业绩;令人欣慰的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携相助,社会各界倾情倾力,焕发了埇桥加快发展的无限生机;令人鼓舞的是: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服务意识空前高涨,不等不靠上项目、坚定不移攻招商的共识空前强烈,突击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制胜能力更加强劲,工作推进机制更加完善,岗位目标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坚定了我们加快埇桥发展的道路自信。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人民团体、驻埇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政府工作的全区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热心支持埇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总体上看,2013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新兴产业不足;煤炭行业生产经营遇到前所未有困难,需求下降,效益下滑;产业特色不鲜明、不突出,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税收贡献低;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刚性支出缺口不断扩大,财政运行压力更加凸显。二是政府工作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环境不优,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力,部分干部担当责任的意识不浓,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多,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作风不实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奋发有为,努力开创2014年工作新局面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纵观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仍在继续,要素重组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皖北振兴战略政策支持效应日益彰显;我区多年持续投入累积的发展能量逐步释放。对此,我们将准确研判形势,积极应对,找准发展的“坐标系”、“路线图”,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繁荣区域经济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按照“32字”工作要求,加快工业强区、农业强区、民生强区、文化强区建设,努力提高首位度,创建“健康埇桥”,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财政收入超30亿元“双超”目标,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综合考虑,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市控目标。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高扬工业强区大旗,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突破。围绕工业强区,培育主导产业,打造首位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增效,壮大工业规模,提升产业布局合理性,提高工业发展集聚度。力争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5家。

坚定不移培育主导产业。落实市“3111”行动计划,把纺织服装作为首位产业培育,编制纺织服装产业规划。以壮大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为核心,编制产业城土地利用规划;依托七匹狼、宝德等品牌效应,引进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招引10家以上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入驻;力促嘉华、联达、欧美龙、翔升等项目建成投产;依托鸿正服饰等骨干企业,实施联大联强,推进深度合作,壮大产业规模。确保实现产值30亿元,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到20家。着力培育林木加工业。立足现有企业和品牌,对外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对内提升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家具、地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着力打造汴河-符离-顺河林木加工集聚区,加快神州长城装饰基地建设。力争林木加工产值达到80亿元,规模以上林木加工企业达到50家。同步推进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培植骨干企业。以“新三板”试点为契机,扶持绿洲森工、龙华矿机、东平木业3家公司上市。与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开拓“场外市场”,促成皖神面业、徽香源烧鸡等骨干企业挂牌。制定34家市重点调度企业产业升级计划,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力促安徽车桥等传统企业对外合作共建,助推企业裂变式发展。对宝龙电器、新远大橱柜、王中王门业等成长型企业重点帮扶,加快品牌创树。力争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新增10家。

坚定不移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全民创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激励兴办实体经济,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立中小企业孵育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制,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服务。加快平台建设。围绕“一区多园”,在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园;完善10个新型乡村工业园基础设施,力争新入园企业50家以上;实施村镇联动,积极发展“三来一加”,形成铺天盖地工业发展氛围。力争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培育预备制企业100家。

坚定不移实施“2112”工程。进一步完善“月考核、季观摩、年终总评”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实行末位淘汰,高效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提高标准化厂房工业项目入驻率,推动在建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强化对口帮扶,夯实部门责任,每个帮扶部门招引1个以上不低于3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新增税收2亿元。

(二)再掀城乡建设热潮,以更强的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坚持积极稳妥、建管并重,集约用地、城乡统筹,提升品位、塑造特色,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城镇化率增长2%以上。

全力服务大宿城建设。加快城区房屋和土地征收。按照“市指导、区包干、街道负责、社区操作”工作原则,积极完善城市房屋和土地征收体制机制,突出街道、社区主体作用,实现征迁工作依法稳健推进;进一步完善控违拆违机制,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确保违法建设“零增长”、存量违法建设有序拆除。力争征收房屋150万平方米、征收土地3000亩,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5万平方米。稳步实施道东棚户区改造。完成1号、6号、10号地安置区建设,启动4号、15号地房屋征收。投入资金8.6亿元,完成房屋征收2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区25万平方米,着力把道东棚户区改造成宜居、宜商、宜学、宜业新城区。

努力创建“健康埇桥”。以创建“健康埇桥”为统揽,实施9大行动、40个重点项目,拓展延伸文明城区创建行动。扎实开展城区市容秩序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城区农贸市场、早夜市摊点排挡等专项治理,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健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费投入、人员配置、日常监管和督查考核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四项治理”工作,由主要道路、重要节点向乡镇、村庄延伸,加强乡镇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要求,综合抓好小城镇开发建设。制定出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农村建房管理等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村镇建设规划,有序规范农村建房,依法开展小产权房专项整治。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多元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加快特色乡镇开发。重点实施符离、朱仙庄、蕲县、芦岭等旧镇区改造,积极推进其他乡镇开发。加大“三线三边”整治力度,开展“骑路逢集”、垃圾清理、沿路沿街私搭乱建等综合治理。通过功能完善、环境优化、经济提升行动,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探索“产业导向”城镇化之路,力争桃园、永安、曹村、杨庄4个乡镇实现工业增加值超亿元、财政收入超千万元。

倾力建设美好乡村。按照“以点带面、穿点成线、连线成面”工作思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质扩面。将美好乡村建设与乡镇产业布局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使农业产业向工业产业延伸、与服务流通业融合,力争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达到100个。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分类指导,统筹实施,整合涉农资金,确保首批8个示范中心村通过验收;全面启动蕲县蕲北新城与刘圩村、芦岭芦北新区、永安大许村、灰古付湖村、桃园吕寺村、大营韩圩村、西二铺沈家村8个中心村建设,将文明创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相结合,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吹响现代农业攻坚号角,以更快的步伐推进农业发展。启动实施“4331”工程,力争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农产品加工值2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

打造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招商力度,强化项目支撑,用建设工业园区的模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服务主城区,建设东、西、北三条现代农业“风景”线。着力建设埇桥现代农业示范园,发挥灰古高标准良田、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效应;着力建设西二铺都市农业示范园,打造凤凰堤生态农业休闲采摘亮点;着力建设符离沈圩苗木花卉示范园,丰富“十里桃花长廊”旅游观光内涵。

深化农业经营组织创新。落实省政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改革要求,加快土地流转,扩充数量、扩大规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联合体成员间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流转土地2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家庭农场2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区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产业联合体30个,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围绕粮食、蔬菜、畜牧、林木四大产业,重点推进10万亩吨粮田、金海面业二期等一批重点农业项目建设,每个乡镇新建连片设施农业200亩以上。力争全区粮食总产增长3%,实现粮食产值40亿元、加工产值70亿元。加快蔬菜基地“一园四点”建设,实现蔬菜产值30亿元、加工产值4亿元。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重点推进松云养殖、草源牧业等项目建设,新增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3家,实现畜牧业产值40亿元、加工产值45亿元。突出抓好千万亩森林增长、森林长廊工程,造林3.7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00公里。力争林木产值突破100亿元。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立足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区,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重点培育磊博、意利达、绿丹农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宿州农贷通”业务为突破口,扩大农业融资范围。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强灾害天气监测、预警和发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开展小农水重点县试点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围绕“八小工程”改造提升,建立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管理维护长效机制。新增灌溉面积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

(四)坚定加速崛起信念,以更新的理念推进改革开放。抢抓产业布局调整战略机遇,做好承接产业转移顶层设计,突出园区主体地位,简政放权,优化服务,集聚跨越发展正能量。

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一岗双责”,完善奖惩措施,夯实招商责任。实行全民招商,健全区、乡镇街道、部门、园区、企业联动机制。结合主导产业,修订产业目录,完善招商项目库。改革七大产业招商中心工作模式,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实行“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专班”。围绕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等知名企业,实行专业招商、精准招商、链式招商,推进以商招商。梳理整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力争新引进项目18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2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

进一步打造工业平台。开展“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按照“产城一体”模式,编制园区产业规划,同步推进商住、物流等配套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埇桥经济开发区与徐州多层次合作,逐步把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徐州的卫星城;启动桃山新农村康居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人民路东延、中山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新引进亿元以上企业16家以上。完善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功能配套,启动凤凰花园一期工程,加快经七路、经八路、经十四路、纬九路、纬十一路东延等路网建设,提升园区形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新引进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新增限额商贸企业6家。

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大会战”。制定政府性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和领导干部联系项目制度,落实“保姆式”服务。重新梳理修编重点项目库,储备项目150个、计划投资500亿元。按照“五个一”工作要求,加快推进29个省“861”项目、310个市“5161”项目和82个区重点调度项目建设。力争亚伦电子壁炉、文兴纺织品、富山电动缝纫机等项目成功签约;力促龙源风电、深能源光伏电站等28个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支持皖神生物沼气提纯、安特食品二期、帝邦服饰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破解要素瓶颈,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深入推进企业内部改革,妥善解决破产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加快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机制,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稳妥推进“人地挂”试点,加大土地增减挂实施力度,落实土地整治奖励政策,综合治理土地28.5万亩。健全埇桥建投公司运营机制,提升主平台投融资能力,完成10亿元以上融资任务,实现宿州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运营。创新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积极引进金融、规划、管理等方面高端人才。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4家。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更实的成效推进第三产业繁荣。围绕人才、物流、信息、资金,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促进三产大繁荣,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巩固提升商贸流通业。坚持新市场建设与老市场改造并举,健全各类要素市场。通过内引外联,加快义乌商贸城二期、远东汽配城、红星美凯龙等市场建设,快速推进南翔恒泰商贸城、林安物流等项目进度。培育农村消费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连锁农家店、超市改造提升。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商贸流通企业7家。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旅游业与农业、文化、商贸融合发展。编制全区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游。通过招商引资,筹建符离烧鸡博物馆,策划闵子孝文化园、夏刘寨农家乐等项目,加快开发五柳风景名胜区。整合旅游资源,做好旅游产品包装、线路策划,打造“大方寺-五柳龙泉湖-大龙泉寺-闵祠”生态休闲精品一日游线路,打响马戏、书法、烧鸡、孝贤等文化品牌,丰富旅游内涵。

积极拓展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社会福利等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网络信息、电子商务、法律咨询、审计评估、会计、公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动漫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稳妥发展网络文化市场;加快发展劳动力中介组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融资等现代金融服务业,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新增各类社会服务组织420家。

(六)坚持民生改善为先,以更多的投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持续改善民生民计。始终把惠民生、促和谐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追求,加大财政民生投入,确保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围绕学有所教,新招录教师220人充实到农村缺编学校。围绕住有所居,加大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围绕病有所医,加快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居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围绕劳有所得,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完成就业技能培训4700人。围绕老有所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人员参保和60岁以上老年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两个全覆盖”。围绕弱有所助,提高“五保”供养水平,扩大农村低保、残疾人救助范围,探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举措。围绕食有所安,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落实“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早餐”工程。围绕行有所便,完成山闵路、洪河路东延、303省道泗永路埇桥段等工程。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送文化下乡频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做好符离集烧鸡制作工艺、埇桥唢呐制作技艺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好第三届中国?埇桥马戏艺术节。促进义务教育高标准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实施“名校办分校”,建设宿州一小拂晓1号校区、十二小天鹅湾校区。加快幼儿园新建与扩建。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认真落实民办教育普惠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稳步实施卫生、计生基层服务机构整合试点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政策符合率稳定在90%以上。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在16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家底。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扩大“四有社区”建设范围,拓展社区功能。关爱留守儿童,提升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水平。深化“双拥”共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继续关心支持关工委、老龄委和工会、共青团工作。大力发展残疾人、红十字等福利慈善事业。切实抓好民族宗教、物价、编制、工商、质监、外事侨务、审计、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

扎实建设平安埇桥。深入推进平安埇桥、法治埇桥建设,加大社会治理力度,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下沉治安防范重点,建立村居为主、镇村联动的村民联防联治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发挥区、乡、村群众工作组织作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主动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加大非煤矿山、粘土砖窑场整治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突出抓好建筑施工、消防、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高标准完成省、市确定的民生工程任务,着力办好10件惠民实事:

1、新建人民路唐河大桥。

2、实施206国道北段改造工程。

3、实施二徐路灰古段改造工程。

4、实施符离古镇改造和符离新城建设项目。

5、完成县乡公路升级改造80公里,改造危桥50座。

6、改造城区街巷、道路15条,亮化40条城区街巷和循环园区道路,建设城区垃圾中转站3处、水冲厕所3座。

7、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00户。

8、完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技楼、区中医院综合楼建设。

9、完成全区294个村和300条乡村主干道命名,按国标设置乡村和道路标志。

10、区内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

三、务求实效,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埇桥崛起,是实现埇桥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历史赋予的新使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创新力、执行力、凝聚力、服务力、公信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良好形象,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一)勤学习,提升政府创新力。按照“学习沭阳、瞄准周边、全面对接、奋力追赶”思路,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发展经验,力促观念转变。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履职尽责、提升能力、做好工作的第一需要,以学习提高政府人员综合素质,打造学习型政府,建设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以学习研究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立足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大工作创新,梳理制约发展要素,出台政策,破解发展难题,建立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以思想领先、举措领先,保证竞争抢先、发展率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埇桥特色”。

(二)抓效能,提升政府执行力。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简政放权,事权下放,解决基层工作中“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问题。加快政务中心平台建设,发挥电子政务、网络媒体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严格绩效管理,强化效能督查,坚决兑现奖惩,营造苦干实干、争先争优氛围。

(三)转作风,提升政府凝聚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营造求真务实之风,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弘扬团结协作之风,保持真抓实干之风,不断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结合政府部门工作重点,编制工作流程,加强政府工作规范化建设,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做到职责明确、责任清晰。精简会议、文件,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人心、提振士气、推动发展,以追求卓越的态度感染民心、提升标杆、加速崛起。

(四)重民意,提升政府服务力。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意见,聆听企业心声,汲取民众建议,尊重群众话语权,努力构建政府与群众互动回应机制。鼓励引导群众参与政府决策,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群众的期盼推动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

(五)树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对确定的目标、定下的工作、许下的承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一往无前,一抓到底,严格兑现承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坚决反对“四风”,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树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形象。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树立新目标,充满新期待,我们倍加珍惜团结进取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和谐稳定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盼,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点燃激情,提升效能,真抓实干,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为实现在全省“总量进十强、增速争先进、收入超平均”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