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711/201201-00001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报告,综合政务,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2-01-09  发布时间: 2012-01-09 10:14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 初审:.     复审:.    终审: .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政府(办公室)发表时间:2012-01-09 10:14 责任编辑: 办公室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7日在宿州市埇桥区

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朱守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团结拼搏,奋进赶超,实现过去五年跨越发展

本届政府任期五年,是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抢抓机遇、开拓奋进的五年;是我们成功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大干快上、紧张快干、奋勇争先,强力推进产业大提升、城乡大建设、民生大改善、社会大和谐,圆满完成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全市率先位次,谱写了埇桥加快赶超、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预计,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281亿元,增长14%;财政收入20亿元,增长4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亿元,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增长17%,实现了“十二五”高点开局,也为本届政府任期五年画上圆满句号。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上,加快转型,综合实力成倍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财政收入增长2倍,连跨两个10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倍;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工业经济加速壮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25.5:30.8:43.7调整为17.8:41.3:40.9,二产比重上升10.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9家增至20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7家;规模工业增加值由6亿元增加到 63亿元,增长9.5倍。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获批,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收,农业产业化、农机化综合水平全省领先,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十强县”等殊荣。农田水利三年恢复性工程顺利完成,治理易涝农田71.2万亩,荣获省“江淮杯”评比银奖,连续2年荣获市“汴河杯”评比一等奖。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万村千乡”、“社区双进”、家电下乡等工程扎实推进,城乡消费日趋活跃。地方金融产业加快发展,获批设立3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011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9亿元,年均增长10.8%。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项目为纲,扩大投资,发展后劲日益增强。项目拉动成效明显。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62个,完成投资169亿元。钱营孜煤矿、华洋啤酒、龙华矿机、皖神面业、汉泰化工、皖木橱柜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祁南二矿、海螺水泥等10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园区扩容步伐加快。埇桥经济开发区投产企业23家,实现产值16亿元;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投产企业30家,实现产值27亿元,“三纵四横”骨干路网基本形成。7个市区级新型乡村工业园基本实现“四通一平”,入驻企业115家,投产63家,吸纳就业7800人。招商引资强势突破。共引进项目700多个,累计到位资金222亿元。预计,2011年全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5个乡镇总体规划及修编、315个中心村、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等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城东片区、埇桥政务新区规划即将完成。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道东、沱东片区改造全面启动,投资4.5亿元完成东外环路、淮河东路、韩池子路等道路建设,东外环跨沱河桥正在施工。改造城区街巷143条,改建新建公厕95座。沱河康居苑安置区、建河新村安置区、道东6号地安置区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全力实施房屋和土地征收工作,去年以来,区、街道、社区三级干部不畏艰辛、不辞辛劳、持续攻坚,围绕胜利路等三个安置区建设、人民路和拂晓大道两侧改造、西北一中新区和汴北新区道路建设、大外环和城区至高铁快速通道建设等城区重大项目需要,完成房屋征收13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举全区之力开展房屋征收的局面,强有力地保障了市重点工程建设。镇村面貌不断改善。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用于小城镇建设,206国道、303省道沿线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商贸强镇正在兴起。修建县道360公里、“村村通”工程1610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3座,荣获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一等奖;改造农村危房1150户,在符离等11个乡镇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善民生,协调发展,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各级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6.4亿元,其中区配套3.5亿元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41万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35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400个。建设乡镇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30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9个。实施1202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0031名重度残疾人得到生活救助。新建农村敬老院28所、农村户用沼气3864户,解决24.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保障性住房4800套,1.9万人享受住房保障补贴。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净增就业6.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称号。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共保障低保对象7.4万人。2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4%。在全市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7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9万名60岁以上老人享受国家基本养老金。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14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02个。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发展,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改制工作进展顺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平稳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扎实推进;文化体制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完成;妥善做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荣获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称号;中国书法之乡获得认定,埇桥马戏、淮北花鼓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医疗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区)”,夺得全国冠军4项;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等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被评为全国先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县(区)”;环境保护不断加强,11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市控目标。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人事编制、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审计、物价、气象、老龄、工青妇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严治政,提高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民主法治全面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100%;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城乡基层区划调整结束,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信访形势总体平稳,息诉息访率达89%;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经济责任审计制等制度,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327件,行政处分247人;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平安埇桥”建设,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成立“城乡建设”、“工业招商园区项目建设”、“现代农业”、“民生幸福工程”四大指挥部和效能办,全力推进重点工作高效落实;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正式运行电子政务系统,推进政务公开、网络问政,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政府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群的精诚团结和顽强拼搏,得益于区历届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和全力配合。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驻地部队官兵和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层次、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建设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和创新;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百倍的努力,继续攻坚克难,加快解决。

二、励精图治,加速崛起,开创富民强区新局面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埇桥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必须牢牢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综观全局,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东部地区产业资本加速转移,扩大内需、中部崛起、省支持皖北振兴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审视自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大规模持续投入效应、长期积蓄的势能和潜力正在迅速释放;京沪高铁的开通,我们的区位优势、综合交通优势更加显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但同时必须看到,由欧美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震荡,导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围绕市场、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这些都给我们造成不可忽视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未来五年,既是充满机遇的五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五年,更是充满希望的五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争先进位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赶超意识,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奋力开创埇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

根据区八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扩张、加速崛起、兴区富民”这一主线,突出做大经济总量、培育支柱产业两大任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推动赶超、创新、联动、和谐四个发展,为加快“全市率先、皖北领先、全省争先、区域占先”步伐,全面实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力争2016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二三产比重超过89%。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持续加速推进,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更加突出转型升级,持续加速工业扩张。把优化投资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加快建设一批牵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项目。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工业发展的“航母”,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努力推进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把工业化和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到新水平。

更加突出集群承接,持续加速产业培育。主动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林木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发展提升机械制造、煤电化、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坚持高位承接,围绕现有优势产业,积极抢占制高点,以整体承接促进产业升级;坚持龙头带动,大力引进行业龙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坚持集群发展,上下游产业配套,大中小企业并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林木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煤电化四个百亿元产业。全面推进埇桥经济开发区、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扩张升级,加快符离、顺河、汴河等新型乡村工业园和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切实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

更加突出转变方式,持续加速农业提升。主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4168”工程,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围绕粮食、蔬菜、畜禽、林木四大产业,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环保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农村经营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强力引进大型知名农业企业,创树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和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田水利三年提升工程,不断改善物质装备等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016年末,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500个,集中规模经营土地80万亩,完成“三区一基地”建设,形成“四季有看点、产业有亮点”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更加突出产业兴城,持续加速城镇扩容。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建设东部产业新区、人居新城。强力推进道东棚户区改造,力争5年内完成1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将道东片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商住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埇桥政务新区,力争5年内初具规模。强力主攻城市房屋征收、控违拆违、保障性住房建设,主动融入、参与主城区大建设、大管理、大提升,切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共同打造我们美好幸福新家园。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支持特色产业乡镇发展,增强中心镇集聚效应。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美丽乡村。

更加突出扩大需求,持续加速三产跃升。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业,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知名商业领军企业,建设中心商圈,力争5年内把我区建成皖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普及公共大众文化、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传承特色文化,做响文化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发展马戏、书法等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的优势,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品,加大旅游市场推广营销,努力把埇桥建成皖北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创意、研发、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推进“数字埇桥”建设。

更加突出改善民生,持续加速社会和谐。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改善人民生活。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实现收入倍增。加强就业帮扶和创业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强化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公共安全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任务光荣而艰巨。只要我们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更加务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乘势而上,全力攻坚,推进2012年各项工作再攀新高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对完成未来五年各项目标任务和实现“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产业联动、区域互动、民生促动,坚定不移地扩张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效,努力实现“皖北争排头、全省争上游”双争目标,在“四先”征程上实现新跨越。

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市控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更加注重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促和谐,着力进行“六大攻坚”,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攻坚,进一步提升投资拉动力

提速项目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大突破,努力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组织实施108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总投资70亿元以上。深入落实包保帮办、调度观摩、督查考核等项目推进机制,狠抓项目建设实际投资额和形象进度,力促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积极争取大项目土地“点供”指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加速电网改造,千方百计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制约,大力保障项目建设。确保海螺水泥、皇冠家居二期、威科特挖掘机、神州长城装饰基地、利民物流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祁南二矿、义乌商贸城、七匹狼服装、宝德服装、鸿正服饰、帝邦服饰、大泽酒业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促华东家居产业基地、风力发电、钢材大市场、骑路孙煤矿等项目开工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支撑。

突出招商选资。继续强化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意识,加快实施招商引资大突破行动。改进招商方式,突出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整体高位转移、集群配套转移。坚持挑商选资,重点在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开发建设等领域招大引强。优化投资环境,在环评、土地、立项等环节规范程序、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确保招商项目依法运作、快速落地。完善考核办法,重点考核亿元以上项目引进个数、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指标。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0亿元,新引进企业10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0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园区载体。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友好的原则,集中力量构筑园区承载平台。尽快完成埇桥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启动建设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逐步形成以机械加工为主导,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协调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按照产业兴城的理念,以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工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匹配、生产与生活设施配套,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年内埇桥经济开发区和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分别完成投资10亿元、20亿元,实现产值25亿元、35亿元,新引进项目15个、20个,园区面积扩大5平方公里以上。推进以符离、顺河、朱仙庄为重点的206国道、303省道两侧乡村工业平台建设,培育特色乡村工业集群,力争年内新入园企业50家,完成产值40亿元,加快形成多点支撑的园区发展格局。

(二)在支柱产业培植上攻坚,进一步提升工业支撑力

实施主导产业升级计划。集中资源,多措并举,重点推进林木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扩能升级,尽快形成支柱。加快华东家居产业基地、神州长城装饰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绿色板材、地板和家具等终端产品,打造汴河-符离-顺河林木加工集聚区,年内产值突破70亿元。建成古沱酒厂、大泽酒业等项目,依托符离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和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食品酿酒工业园,集聚壮大食品加工产业,年内实现产值100亿元。以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为平台,招引服装公司入驻,推进鸿正服饰、帝邦服饰提升产品档次,做强纺织服装产业,年内实现产值30亿元。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促进工业总量扩张、提质增效。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强化项目牵动、培育领军企业、集聚配套企业,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机械装备、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重点推进风力发电、中联煤层气开采、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实施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引导和鼓励煤矿企业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进一步整合壮大新型建材产业,培植骨干,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强化安徽车桥、龙华矿机、威科特挖掘机等龙头引领,大力承接徐州制造业转移,积极发展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小微企业帮扶计划。着眼于壮大实体经济,围绕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积极帮扶小微企业上规模。抓住国家对小微企业结构性宽松机遇,大力争取信贷资金,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财税支持政策;健全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市场开拓等方面问题。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实施骨干企业扩张计划。坚持不懈培育大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技改扩能、上市融资,重点培植安徽车桥、汉泰化工等一批主业突出的龙头企业。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培育安特生化、绿洲板材上市,力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95家。扶持现有企业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加大装备更新、技术革新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力争全年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项,专利申请量增长30%以上。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和资源约束倒逼作用,严把环保节能关口,严把投资强度关口,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淘汰工业企业落后产能,保护生态环境。

(三)在惠农强农上攻坚,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深入推进“4168”工程。加快38个项目、“九大任务”建设,积极开展涉农项目整合试点,集中项目投资,建设灰古核心样板区二期2万亩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实施千亿斤增粮工程,全面推进高标准粮田和吨良田建设,力争粮食生产增长3%。建设八张蔬菜标准园、百亩良园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全力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增蔬菜面积3万亩。建设草源牧业、鹏欣肉羊养殖和坤元肉牛养殖等项目,扩大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3%。深化林业产权改革,高标准完成京台高速南段14公里绿色长廊、1万亩长防林、15万亩农田林网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四大产业,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打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招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成立农机、水利、植保等专业服务队,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品牌战略推进年”活动,推进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力争新增区级以上龙头企业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省级以上示范社2个,发展“三品一标”基地5个。抓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着力培育多元化土地流转市场,力争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推动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支撑。深入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水利三年提升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万亩,完成濉河上段和方河治理任务,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座。全力做好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体系,改造加固农村公路危桥44座、改造升级县乡公路72公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启动实施祁东、朱仙庄等煤矿6个综合治理项目,加快蕲县、桃园等乡镇村庄搬迁步伐,确保年内钱营孜新区、蕲北新城投入使用。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组织实施好永安镇、大营镇等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做好2009、2010年度建设用地先行复垦项目省级验收工作,确保完成土地整治总面积6.5万亩,争创建设用地指标。

(四)在城乡共建上攻坚,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力

强力推进房屋和土地征收。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优化政策措施,围绕新汴河城区段治理、人民路两侧改造、拂晓大道沿线改造、大外环路、汴北高新技术产业园、206国道改线、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城市重点工程,持续快速推进房屋和土地征收。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控违拆违长效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全力保障中心城区建设需要。

着力推进东部城区建设。尽快完成道东、城东片区总体规划,在推进现有路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的同时,加快凤凰大道、纬11路和东外环跨沱河桥等项目建设,完成埇桥政务新区控制性详规,力争年内实质性启动政务新区建设。快速推进道东棚户区改造,重点抓好1号、4号、6号等地块房屋征收及安置区建设,确保完成房屋征收27.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大市容环卫管理投入,集中开展小街小巷脏乱差治理活动,实施城市道路绿化、亮化、硬化等“五化”工程,完成城区30条街巷改造、40条街巷亮化、10个居民小区整治。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市文明。

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开发建设朱仙庄镇学苑商贸城、夹沟镇文化一条街、时村镇农贸市场等一批商贸、居住、文化项目,为繁荣镇域经济打造优势载体。加快推进蕲北新城、朱仙庄塌陷安置区配套工程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发挥符离、朱仙庄等中心城镇集聚作用和产业集中区载体功能,引导各乡镇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带动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施4至5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环境优美的特色集镇。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建设各类项目资金,以桃山、沟西、沈圩、光明等示范村为带动,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力量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完成1500户危房改造。大力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善村容村貌,美化村庄环境。

(五)在服务业发展上攻坚,进一步提升消费推动力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谋划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加强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政府金融担保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服务业贷款规模;提供用地支持,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资源兴办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建设义乌商贸城、钢材大市场、西二铺蔬菜批发市场、大店粮贸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切实抓好消费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方便城市居民的超市、专业店、便利店等社区商业中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丰富人文资源,发展奇石、乐石、书画、剪纸等文化艺术品市场;加大五柳、闵子祠、东林草堂等景区保护和开发力度,开发旅游产品,构建以楚汉文化为底蕴、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健身、家政、婚庆、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现代物流主体,加快建设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建设曹村海螺物流园,重点打造汴河、符离等区域性物流基地,推动传统仓储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组织。创新银企交流平台,规范担保行业管理。

(六)在惠民利民上攻坚,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

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完善工作机制,改善人民生活。围绕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目标,构建多元化增收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困难群众、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年内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机关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执行国家新扶贫标准,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滨河花园项目,确保上半年建河新村800套安置房投入使用。健全社保体系,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6%以上,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3.5万人。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农村中心幼儿园。力促宿州三中争创省级示范高中有实质性进展,争创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筹建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改善医疗服务。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优化医疗环境。高标准规划建设区中医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支持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市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新模式。繁荣文体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区演艺公司,保护提升花鼓戏优秀剧目。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优先发展青少年女子中长跑、青少年女子篮球等体育项目,继续保持我区体育竞技水平全市领先。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继续做好民族宗教、民兵预备役、外事、统计、档案、工青妇、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工作。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探索社区建设新思路、新方法,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完善服务设施,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着力解决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信访突出问题;全面推行基层信访代理制,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方式。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妥善应对处置能力。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埇桥”。

四、提升效能,勤政廉政,打造为民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完成今年工作任务,对新一届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提升执行能力,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政府。

一是坚持为民服务,科学施政。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主动为基层做好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好实事。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第一要务,深刻把握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集体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创新思维应对变化,以科学方法破解难题。

二是坚持规范公开,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社会事务、调整经济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运用网络问政、区长热线等平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强化权力公开运行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三是坚持务实有为,高效从政。扎实开展效能建设,硬化、简化、实化效能考核、跟踪问责和奖惩措施。完善现有四大指挥部兵团作战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分解,采取纵横推进工作法,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组织机构。完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围绕项目建设、项目进度抓效能建设、检验效能建设。完善分类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效能督察机制,整合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大督查”工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乡镇、街道、部门考核力度,重奖重用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重罚淘汰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干部。

四是坚持廉洁公正,从严治政。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规定,加强对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权力运行监督,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严控公务开支,降低行政成本,集中财力办大事。畅通评议渠道、完善审计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监督网络,促进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掀开了“十二五”气势如虹的发展新画卷,即将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热潮。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乘势而上,继往开来,苦干实干,奋力在“四先”征程上实现新跨越,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