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 教育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 > 普通中小学信息公开 > 宿州市第三中学 > 教学教研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893/202401-00041  信息分类: 教学教研
 内容分类: 其他,科技、教育,个人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24-03-12  发布时间: 2024-03-12 15:32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宿州市第三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人: 初审:梁继华     复审:赵瑶浩    终审: 黄程

宿州市第三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发表时间:2024-03-12 15:32 责任编辑: 教育领域公开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宿州市第三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基本理念

通过学校课程的规划,开发和实施,加强师生对课程的体验,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师生的开发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在校训激励中获得发展,使学校成为培养时代 “领跑者” 的精神家园。

二、课程规划的原则

1.政策依据

依据三级教育发展规划,安徽省高中新课程设置及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 学校条件

规划体现学校本位的特征,重视学校文化、地方文化,关注已取得的课程建设成果,把学校培养目标,做时代领跑者与规划有机结合,总体规划高中三年的课程。

3. 研究方向

课程规划的依据是学校课改以来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校教师发展和学生家长对课程的需求和意见。

4. 统合整理

以学校为单位,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重组,实现三级课程在学校层面上的一体化和协调性,从而形成学校课程的合力。在学校层面的统整,主要是以学生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与选修中分别有基础类、综合类,特色提高类三大课程系列,对某一学科内的统整,一是对学科模块内知识、方法进行统整,对原有模块进行合理调整和重组,形成相对系统的模块和教学结构,二是学生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活动的组织水平和活动价值,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学科课程的内涵,促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5. 民主参与

规划的过程就是民主参予,形成共同课程理念和规划的过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一起民主决策。

三、课程建设目标

1. 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宝贵资源,我校课程建设的直接目标就是培养时代的领跑者 ,具体表现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满自信,具有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意识;有执爱生命追求幸福的积极人生态度;有自主的学习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善于具有组织领导力。

2. 服务于教师发展

课程建设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课程建设的间接目标就是在教育转型和学校发展中造就具有高尚、健康身心、专业精湛、团结合作的教师团队,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幸福感。 学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将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

3. 服务于学校发展

通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可选择的课程,建设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学校主动发展的能力,建设成为特色的优质的高中。

四、课程结构

我校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学校的课程结构。

学科必修课程(含学科内研究学习)

综合活动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综合类课程、公民(宪法)教育、幸福教育规划、校园文化、闵子文化、体艺拓展课程、特色提高课程、学生自主实验、选修课程、基础类课程、学科内模块选修(省教育厅规定)、创造类(创意大赛、科技节)展示研究创造成果、学生社团。

说明: 1学校课程首先从学生修习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三年中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基础性,全面性学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特长学习,分层学习。

2.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从课程功能进行了划分,基础类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为学生参加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这类课程遵循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

综合类课程是它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幸福体验,创新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领导能力。

特色提高类课程是为学生高位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其内容更具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多样需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发挥。各类课程要关注学校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经验,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适度“增,删”。

3.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创造性生成、学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论在学习方式还是从课程层面均注重研究性学习在课程结构中的渗透和整合,既有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又有源于生活实际的研究性学习,还有自主实验,生活规划,幸福教育,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

4.学生社团拓宽了学生自主发展,主体性发展的高度和广度。为培育具有领跑意识和领导力的杰出公民提供了支持。

五、学校课程的课时设置和实施

课时设置上可采取长短课时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灵活设置。学科内模块选修课程按行政班组织教学活动,其他必修和其他选修实施走班制。其他必修必须在高一高二两年中修完,究性学习学生要每学年完成-一个学科.

六、学校课程的发展性评价

课程评价对学校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评价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1.学习评价

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分管理办法》《学生成长记录袋》《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素质报告单》;学期学业成绩由课程表现,任务完成(作业,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实验等),期中期末成绩按比例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以学段为时段开设,完成课程经考核合格的获得一个学分,评价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分析学习行为。

2.教学评价

包括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与实施、教研论文等多因素评价。

七、学校课程的保障

1.组织保障

机构设置:设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教务处具体实施。

2.制度保障

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学科课程改革五年规划》,实行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

3.经费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