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191893/202311-00033 | 信息分类: | 教学教研 |
---|---|---|---|
内容分类: | 其他,科技、教育,个人 | 发布机构: | 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4-09-01 | 发布时间: | 2024-09-01 16:29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宿州应用技术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 ||
审核人: | 初审:戴龙臣     复审:张焕焕    终审: 张云龙 |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阶段,拥有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对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以及思想政治、历史、艺术、体育与健康等人文社科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提升学术水平,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等10门必修课程,共计48学分,10门课程必须开齐;(劳动教育不少于18学时)
限定选修课程是国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选择具体课程、安排教学,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共计15学分。
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包括国家安排内容和学校自主安排内容,没有规定学分,但应积极开设。
2021年新课标由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6个部分组成。课程性质与任务部分规定了课程性质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课程学习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结构部分规定课程模块构成和学时安排,模块一般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职业模块);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课程的内容要点,提出相关教学要求;学业质量部分描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分为毕业和升学两个水平等级;课程实施部分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提出要求。
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主要呈现五方面特点。一是体现新精神、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二是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充分挖掘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三是明确学业质量要求。强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提供依据。四是体现高中阶段共性要求。充分发挥中职公共基础课育人优势,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根据《方案》要求,各地要指导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开齐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开足规定学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不低于1000学时。原则上每学时按45分钟计,18学时为1学分。必修课程共计48学分,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是其根本宗旨。
专业课程主要涵盖各类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巧。通过实践实训课程,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使他们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目标
1.1 职业技能培养
旨在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学生,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工作岗位要求,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
1.2 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应组织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创新意识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提高其创新水平。
(二)课程设置原则
2.1 前瞻性原则
专业课程设置要关注就业市场需求,预测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和新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所学能够与就业市场需求高度契合。
2.2 整体性原则
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避免过分划分知识点,做到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可选性原则
专业课程设置要兼顾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增加专业课程的选择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核心专业课程
3.1 通用基础课程
核心专业课程中应包括一些通用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础能力。
3.2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具体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职业领域的需求进行调整。
3.3 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实训和实习,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真实体验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提高实践能力。
(四)选修课程设置
4.1 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跨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
4.2 公共服务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感,选修一定数量的公共服务课程,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4.3 艺术与文化课程
艺术与文化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如音乐、舞蹈、绘画等,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审美修养。
(五)教学方法
5.1 实践教学法
在核心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中,应采用实践教学法,结合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2 研讨与讨论
开展小组研讨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5.3 实习与实训
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加强实习和实训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六)教师培养与发展
6.1 师资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引进行业专业人士来讲授相关课程,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6.2 学科交流合作
鼓励教师进行学科交流与合作,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七)实施保障与评估
7.1 课程资源保障
为保证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用书等,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和实践。
7.2 教学质量评估
建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八)社会资源整合
8.1 企业合作
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8.2 行业协会支持
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借鉴其资源和专业意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的调整,提高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
(九)学生发展支持
9.1 职业规划指导
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需求和就业环境,制定个人职业规划。
9.2 实习就业服务
建立完善的实习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实习和就业信息,协助学生进行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十)培养效果评估
建立学生培养效果评估体系,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根据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评价结果,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评估和调整。
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应遵循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原则和实施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合理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有助于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教师培养与发展、社会资源整合和学生发展支持是专业课程实施和效果评估的重要保障,应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课程设置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审议修订,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基本情况和本学科教学实际,对各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内容和课时安排、课程开设、教材使用等进行研讨与重新修订进行论证。同时课程设置要结合区域主导产业,思考如何开展校企融合、产教融合,考虑结合重点产业融入专业改革。充分利用校企现有实训条件,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认识性实习、工学交替等。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方案将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就业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