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191914/202508-00002 | 信息分类: |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
---|---|---|---|
内容分类: | 其他,民政、扶贫、救灾、优抚,个人 | 发布机构: | 宿州市埇桥区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5-08-05 | 发布时间: | 2025-08-05 17:02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埇桥区民政局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新闻发布会 | ||
审核人: | 初审:崔利娟     复审:尹成花    终审: 刘妮娜 |
发布人:埇桥区民政局党组成员 刘妮娜
发布实录:
今年以来,埇桥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一条主线”接续实施“五大行动”聚力抓好“十大工程”,着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部门数据联动 强化预警监测 织“密”兜底保障网
一是推进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完善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平台“资源库”,对接住建、残联、医保、乡村振兴、教体、司法、人社、卫健委、农业农村局10个部门数据信息,累计导入各部门数据234万余条,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更加有效地识别和瞄准社会救助对象,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通过对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进行数据匹配,监测低收入人口7.8万余人,监测非低收入人口24万余人。二是优化预警监测指标。设置“漏保”“错保”两大类别共64条预警指标,一旦监测对象符合预警条件,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提示,提高对困难群众识别的精准度。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和数据监测,将低收入人口和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其他监测对象全部纳入预警监测范围,筑牢低收入预警监测网,形成“监测-预警-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确保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截至7月,监测平台共产生6500余条预警信息,其中漏保预警4500余条,通过“线上预警+线下调查”方式,为符合救助条件的63户困难群众办理低保、4户办理临时救助,错保预警1900余条,经核实,已将234名不符合条件人员予以清退。截至7月,共保障城乡低保63543人,城乡特困对象5932人,低保边缘家庭7725人,支出型困难家庭514人。
二、落实工作举措 提升救助效能 织“细”兜底保障网
一是细化举措提升救助质效。规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兜底保障政策,做到“困有所扶”“应保尽保”。推进“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优化业务流程,避免困难群众“反复申请、反复确认”,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简化社会救助审批流程,切实提升乡镇政府为民服务能力,破解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监管,确保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金按时足额发放。截至7月全区累计发放低保金20112.1万元;特困供养金3544.9832万元。二是着力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政策宣传,5月份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月活动,突出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结合,提升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开展民政业务培训,提升救助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特困供养照料服务。城乡特困供养财政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900元/月、782元/月,签订照料服务协议5094份,确保每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都有人照顾,落实照护责任。目前我区发放照料护理补贴521.9204万元。四是及时有效落实急难救助。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应急、过渡、补充等制度功能,进一步健全临时救助乡镇备用金制度,全面落实“急难发生地救助”“先行救助”等政策要求,切实发挥临时救助救急解难作用。截至7月底,临时救助1674人,发放救助金401.986147万元。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确保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得到及时救助,防止冲击社会道德的事件发生。今年以来,共巡街34次,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0人次。五是畅通反映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截至7月接到群众热线、信访等渠道诉求38件,已办结36件,妥善处置社会救助信访事项,化解矛盾纠纷。
三、拓展救助渠道 汇聚社会力量 织“牢”兜底保障网
一是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日常摸排和探视走访关爱。依托村(社区)干部、民政专干、网格员、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等人员力量,加强日常困难群众摸排,及时发现,及时救助,确保应保尽保。今年以来各镇街通过摸排,新增低保对象2183人、特困供养145人,识别认定低保边缘家庭223人,支出型困难家庭63人。二是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今年以来共投入资金66.363万元,为6033名特困供养对象购买特困护理险;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服务群众156人,服务人次3125人次;开展第三方低保对象家计调查,核查对象4200余户。三是搭建“救急难”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支持、村(居)运作、慈善力量参与的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筹集资金约1276.005万元,成立(备案)救急难互助社390个,实现村(社区)全覆盖,截至7月累计救助困难群众975人次,发放救助金51.19万元。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形成“衔接有力、社会参与、综合施策、救助及时”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部分【答记者问】:
问题1:如何实现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
埇桥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刘妮娜回答:
一方面,线上依托“大数据比对”,做到上下贯通、横向联动,定期将低收入人口信息数据与其他共享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当监测对象家庭出现人员、收入、支出、财产变化,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自动发出风险预警,提醒工作人员核实处置;另一方面,线下通过“铁脚板摸排”,经常性走访困难群众,发现受访家庭状况发生变化、可能产生遇困风险时,及时报告并将变化情况录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发出风险预警,推送至相关部门或派发基层经办人员处置。
问题2:如何对低收入人口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埇桥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刘妮娜回答:
按照“对象分层、分类救助”要求,“对象分层”既是从困难程度和自身发展能力两个维度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分层,第一圈层是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第二圈层是低保边缘家庭;第三圈层是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和其他困难人员。“分类救助”既是根据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救助需求,由相关社会救助职能部门分别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实施急难社会救助或引导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帮扶,使社会救助对象更加精准、救助帮扶措施更有针对性,从而把兜底保障安全网扎得更密实更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