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司法局 > 应急管理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922/202409-00012  信息分类: 应急管理
 内容分类: 其他,公安、安全生产、司法,其它,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司法局
 成文日期: 2024-09-30  发布时间: 2024-09-30 17:04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国庆假期健康提示
人: 初审:夏思琪     复审:李明会    终审: 郭艺林

【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国庆假期健康提示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司法局发表时间:2024-09-30 17:04 责任编辑: 埇桥司法局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国庆假期健康提示

【重点提示】

2024年国庆假期将至,假日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探亲访友和外出旅行明显增多。在此,宿州疾控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预防以下疾病:
                                  相关风险特征及具体预防措施
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旅行团、游轮、度假村中常有疫情发生。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则较多有呕吐。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 

3)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急起高热、干咳、鼻塞、流涕、咽喉痛,同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多为中低热、部分可为高热);部分可伴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持续发展、出现肺炎表现。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养成勤洗手、密闭公共空间戴口罩、使用公筷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2)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减少重症和死亡。

3)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感到症状加重,应尽快就诊。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为发热、皮疹、全身疼痛等。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发生在南方的省份,如广东、云南、海南等省份。

主要预防措施:

1)穿长袖衣裤,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避免被蚊虫叮咬。。

2)安装纱门、纱窗,室内可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灭蚊。

3)如果怀疑感染登革热,需要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登革热可能,请配合当地卫生部门,住院隔离治疗。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10-11月为秋冬发病高峰。手足口病5岁以下儿童高发,3岁及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疱疹性咽峡炎6岁以下儿童高发。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为患儿手、足、口和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多伴有发热(38摄氏度左右);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热迅速,温度高,多在39-40摄氏度左右,疱疹仅存在口腔,一般会喉咙痛、流口水。

绝大多数患儿一周内可痊愈,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主要预防措施:

1)勤洗手,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手段!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等给孩子洗手。看护人员接触孩子前、替孩子更换尿布、处理孩子粪便后均要洗手。

2接种疫苗肠道病毒71型(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相关感染。

3)避免让儿童接触患病儿童,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对儿童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5)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并勤晒衣被。

猴痘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非人灵长类动物。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主要预防措施:

1)避免与不了解其健康状况的人员发生性行为。出境旅游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如需赴疫情流行地区,不接触啮齿类、灵长类等野生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减少人员直接接触机会,避免与有猴痘样症状病人及其污染环境接触。疫情流行地区入境人员,如存在可疑接触史或疑似症状,应主动向检疫部门申报,并配合相关检疫措施。

2)如存在可疑接触史,应主动报告,自我健康监测21天,不要再与他人密切接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务人员可疑接触史。

3)发现性伴有皮疹、疮疹(包括皮肤、黏膜、生殖器、肛周等部位)等,要避免与其发生性行为等密切接触,并劝其尽快就诊。 

4)发现其他人有可疑猴痘表现,劝其尽快就诊,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污染物及污染环境。

食物中毒

每年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

主要预防措施:

1)外出就餐应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单位。

2)家庭烹饪时要保持烹饪区域清洁,处理食物前后勤洗手,准备食物时生熟分开,烹饪菜肴要烧熟煮透。

3)谨慎食用酵米面食品,不采食不明野生蘑菇和野菜。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