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宿州市埇桥区司法局 > 精准脱贫(乡村振兴)
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号: 003191922/202505-00006  信息分类: 精准脱贫(乡村振兴)
 内容分类: 其他,公安、安全生产、司法,其它,个人,企业 发布机构: 宿州市埇桥区司法局
 成文日期: 2025-05-19  发布时间: 2025-05-19 16:01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性: 有效
 废止时间: 暂无  词:
称: 守正+创新: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双重密码
人: 初审:夏思琪     复审:李明会    终审: 郭艺林

守正+创新: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双重密码

文章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司法局发表时间:2025-05-19 16:01 责任编辑: 埇桥司法局浏览量:
字体大小:【    】打印

守正+创新: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双重密码

在中国大地的褶皱里,无数村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文化嬗变。当古戏台上的木雕彩绘与数字投影相遇,当青石板路上的茶马古道与文创市集交汇,当苗家绣娘的指尖生花技艺出现在国际奢侈品领尖袖口……一场关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正在上演。

乡村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世今生,弥足珍贵。乡村文化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既要守护中华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又要激活传统文化创新的时代密码,方能奏响乡土文明的新乐章。


守其根脉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之道

行走在中国的千村万寨中,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常常让我们热泪盈眶。在重庆酉阳酉水河畔土家族建筑博物馆的飞檐翘角间,匠人们沿用传统的营造技艺,让一行行古朴神秘的鲁班文在门楣上清晰可见,这种跨越 2000 多年的技艺传承,恰似活态的文化基因库。福建土楼里,客家人将《朱子家训》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让伦理道德在青砖黛瓦间生生不息。这些文化密码的存续,不仅需要物质载体的修缮,更需要精神血脉的延续。云南哈尼梯田的“四季生产调”,将农耕智慧化作歌谣代代传唱;陕西华县皮影戏班走乡串镇,让光影艺术在田间地头生生不息。千年万年,沧海桑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代代中国人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让中华文化基因在动态中传承赓续。这份执着的坚守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伟大文明。


开其新境是文化形态的破茧之路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今天,数字技术的浪潮正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重塑着乡村文化图景。湘西苗绣传承人将纹样数字化,通过3D打印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家居;宜兴紫砂陶艺大师开设云端工坊,让千年窑火在直播间熊熊燃烧。这些创造性转化突破了时空界限,使乡土文化重获新生。在浙江松阳县,“乡村798”艺术聚落将废弃的古老粮仓改造成集艺术、自然、生态、历史和文化于一体的创意空间 ;在四川明月村,陶艺工坊与民宿经济完美融合,传统文化要素经过现代设计语言的转译,迸发出惊人的美学价值与经济活力。勇敢的人先成功,这些路径创新突破了乡村振兴同质化困局,让“沉寂的文化资源”产生几何级裂变效应,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融通共生是文化生态的重构之策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借力新技术手段的同时,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实力圈粉”。李子柒用短视频记录传统手工艺和生活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为她带来亿万粉丝的“泼天流量”,同时反哺着古老技艺的传承。这种守正创新、相得益彰的辩证法,在江苏周庄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沈厅的砖雕门楼与现代光影秀交相辉映,当“万三蹄”的传统制作工艺遇上分子美食技术,传统文化实现了时空维度的双重超越。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一种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神奇化学反应。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乡村文化振兴既需要对传统文化保持虔诚敬畏,又需要发明家般的创新勇气。当福建土楼的夯土墙内响起摇滚音乐节的热闹喧嚣,当陕北窑洞的剪纸艺术登上巴黎时装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当代重生,更是一个民族文明创新能力的生动展现。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终将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史诗!

(本刊编辑部)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0期

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