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192167/202407-00016 | 信息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
内容分类: | 通知,公告,农业、林业、水利,个人,企业 | 发布机构: | 宿州市埇桥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4-07-03 | 发布时间: | 2024-07-03 09:01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关于宿州市埇桥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5号、68号、70号提案的答复 | ||
审核人: | 初审:王宇峰     复审:孙敏建    终审: 吕庆生 |
关于宿州市埇桥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第15号、68号、70号提案的答复
宋文芳委员、赵虹委员、陶洪万委员:
我单位对您提出的“关于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也是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埔桥区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聚焦党建引领,以高质高效发展为主线,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和效益,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跨越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健全机制联动保障,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引领力。统筹部门联动,构筑全区“一盘棋”。坚持党委统筹抓,构建“党委领导、部门配合、乡镇主责、村级主抓”的工作格局,制定《通桥区 2023年度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值和发展任务,围绕消除收入 20万元以下村目标,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落实区党政负责同志对扶持村进行定向联系、精准指导制度,定期开展村集体经济调研督导,解决各镇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党建引领,打好组织“组合拳”。突出组织部门职能,制定印发《2023年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方案》,将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有效街接,制定16条工作任务和举措,结合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组织并召开5次集体经济发展观摩会,打造村书记讲堂,邀请14名优秀村书记开展典型案例宣传、交流 28场,为各镇村相互学习交流有效做法经验搭建平台。健全考核激励,用好评价“指挥棒”。落实“月度通报、季度约谈、年终评定”的机制,倒逼镇村明确发展思
路,力促干部尽职尽责。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星级评定和“五面红旗”评选相挂钩,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0万元不得评先评优,2022年度“五星级”村集体经济村均77.86 万元。严格落实《埔桥区发展壮大村级激励奖惩办法》和争创“五面红旗村”评选文件要求,2022年对突破50 万元的村和增幅较大的村集体经济奖励 403 万元,对获评两面“红旗”及以上村全年发放绩效98.4万元,两项奖励全部用于村干部个人奖励,点燃了村干部发展激情,推动党建成果有力转化为发展成效。
(二)统筹要素汇聚动能,增强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力。强化项目扶持力度。加大项目资金扶持,整合财政资金2070万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49个,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区49个项目建成49个,产生收益 24.7万元,形成了村企合作型、产业带动型、租赁收益型、入股分红型、型等多种发展增收模式,推动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印发《埔桥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团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乡村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科级等部门择优选强,成立了包括科技人员、农技人员、金融人员等115名业务骨干组在内的埔桥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家服务团”,帮助村级理清思路,编制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指导,推动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2023 年度共为镇村联系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25个,申请财政资金4633万元。强化人才保障支持。着眼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摸排全区各镇村针对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需求,开展“博士专家进埔桥”项目,柔性聘任29名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博士,到埔桥区各乡镇担任副镇长,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三)创新模式多元发展,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支部领办促发展。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紧密结合,探索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领办特色种植、农业服务等各类合作社206个,集约土地 2.46 万亩,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一盘散沙”握成了“一个拳头”,有力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特色产业促增收。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科学调整种植品种和产业布局,通过发展特色种养、菜园经济、林下经济等方式,打造“一村一品”典型,引导发展香稻米、贝贝南瓜、美都西瓜等特色种植项目61个,发展如肉牛、蛋鸡等特色养殖项目24个,实现特点变“支点”,特产变收入。抱团发展促共赢。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合”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产业资源,通过集体、资金入股企业和合作社,以及承接企业所需提供优质服务等,坚持“大带小、强带弱、强强联合、弱弱抱团”,使村集体和企业“抱团发展”,做到协调联动、分类推进。曹村镇,整合 5村产业发展资金,购买社会化服务机械设备,成立区域性农机服务基站,辐射周边乡镇、开发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符离镇李桥村,整合扶持到村项目资金,改入股为合作经营,与安徽池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宿州市宿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30.52%,每年纯收益接近30余万元。
(四)建强队伍,培育发展人才。配强配优村干部。特别是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把那些能担当作为,懂经营管理,开拓精神足,奉献精神强,办事公正,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注重从生产经营能手、规模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两委”领导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提升村干部发展技能。把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点对象,加强经济管理运行方面的培训,组织村“两委”干部到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取经”,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题。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充分利用“博士专家进埔桥”及村级乡贤人士作用,通过盘活各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通过聘用等方式吸引更多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村集体经济建设中。
(五)多元发展,创新发展路径。延长产业发展链条。突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跨村、跨镇抱团发展,在力争引入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与科研院所、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开展合作,打造集生产加工、休闲体验、展示展销、仓储物流等“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挖掘产品潜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大力培育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区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完善村级服务体系。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农业产业成规模的村大力推广村级冷库、村级仓储物流设施、村级粮食烘干设备、中小型农机局等农业设施建设,鼓励村集体牵头发展技术、信息、营销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解决缺服务、缺技术、缺销路的问题,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优势和作用,为农户和市场的顺畅对接提供多种形式的居间服务。盘活资源异地抱团。对限制或低效利用的办公用房、老的校舍等进行资源整合、商业开发、改造提升,提高使用效益。对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村,特别是符离大道沿线镇村,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通过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龙头企业、旅游公司进行开发建设,统一整修、统一出租、统一经营。对于资源缺乏、不具有区位优势的经济薄弱村,要打破地域、资源限制,利用财政发展资金或村集体积累以“飞地抱团”的模式,参与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建设,让村抱团得实惠。
(六)突破瓶颈,健全保障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一区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规划产业发展,区级联合有关部门和乡镇,逐镇逐村进行情况摸底和调查研究,建立资源库、项目库、信息库,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合理有效利用资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逐步建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强化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和投入,持续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集体产业有一定规模、带动力强、模式创新、示范效应高的村。引导更多金融机构扩大面向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个性化、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利率优惠服务,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规范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定期对村“两委”干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财务管理培训,认真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探索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对村集体组织进行审计的制度,形成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