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191711/202506-00046 | 信息分类: | 爱国卫生运动 |
---|---|---|---|
内容分类: | 公告,卫生、体育、医疗,个人,企业 | 发布机构: | 宿州市埇桥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5-06-23 | 发布时间: | 2025-06-23 09:31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汛期来临,如何做好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 | ||
审核人: | 初审:孟婉     复审:宋晓舒    终审: 李际 |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来源一般是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往往是进食了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发病,苍蝇是常见的传播媒介。
预防措施主要是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严防病从口入,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和个人卫生。
1.管理饮食卫生
保持清洁,生熟食品要分开,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生吃蔬菜、瓜果等生冷食物,生冷食物容易繁殖细菌,食后易致病。特别注意,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肉。
2.管理饮水卫生
被水淹或损坏的水井修复后必须进行清掏、冲洗与消毒。不喝生水,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桶装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洪涝灾害期间,家庭装水的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其周围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和粪便。
3.管理粪便、污水处理
不要随地大小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特别是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准乱倒。
4.消灭传播媒介
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科学消灭苍蝇、蟑螂、老鼠。
5.疾病早防早治
洪涝灾害期间,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佩戴好口罩前往发热门诊或肠道门诊就医,尽量减少与其他人员接触。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预防措施
1.洪灾后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和消毒工作。
2.要发动群众,做好防虫防鼠,杀虫灭鼠为重点的综合措施。
3.加强家畜的管理,管好家畜传染源(猪、犬和牛等),不让粪尿液直接流入水中,对粪尿要发酵才能施用。提倡圈养猪,搞好猪舍的卫生。将家畜用水池塘与人用池塘分开等。
4.避免和疫水接触。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业尽量穿长筒胶鞋,保护皮肤不受病原体侵袭,不喝生水等。
5.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必要时接种疫苗和预防性服药。
皮炎
洪涝灾害发生后,尤其是内涝积水长期不退的地区,皮肤病的发病率很高,主要是指人体四肢由昆虫叮咬、污水浸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炎性感染。洪涝期间发生的皮炎,除因抗洪抢险、打捞抢收庄稼引起的浸渍糜烂型皮炎、蚊蜢叮咬后搔抓引起继发性皮肤感染外,多为动物尾蚴皮炎。
预防措施主要是做好个人防护、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及时治疗。
1.应尽量少接触洪水,注意个人防护,若发现皮肤有破溃,应暂时不要下水,条件允许时应穿戴防护用具。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清除积水,疏通下水道,清除昆虫孳生地。
3.一旦发生皮炎,应避免搔抓,用炉甘石洗剂等涂抹患处,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遵循原则
洪涝灾害的消毒为预防性消毒,整个过程遵循“清淤—冲洗—消毒”的工作顺序。消毒重点是受到污染的地面、物表、饮水、食品餐饮具、衣物等,对未受到明显污染的场所和物品,以清淤后冲洗干净为主,不必漫无目的开展全方位消毒。
及时清淤
洪灾之后,第一要务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开展受淹后室内外垃圾、粪便、杂物、动物尸体及各类积水、污水、淤泥等的清除和环境冲洗工作,减少蚊蝇孳生和保持环境清洁。
常用消毒剂
使用高效消毒剂时:首选含氯泡腾片,也可以使用84、二氧化氯等,用于环境、物体表面、餐(饮)具,需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配制使用。中效消毒剂:乙醇、含碘消毒剂,主要用于手和皮肤。
注:内容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公开渠道,仅作科普宣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