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191981/202305-00023 | 信息分类: | 精准脱贫(乡村振兴) |
---|---|---|---|
内容分类: | 其他,民政、扶贫、救灾、优抚,个人 | 发布机构: | 宿州市埇桥区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23-05-23 | 发布时间: | 2023-05-23 10:01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小草莓”带动“大产业” —杨庄镇苏湖村发展典型案例 |
||
审核人: | 初审:王宇宣     复审:孙凯丽    终审: 郑宁 |
杨庄镇苏湖村位于杨庄镇东北方向,地处皖苏两省交界,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至今建村约938年,苏东坡长子苏迈晚年在这里养老至终。苏湖村总面积7.71平方公里,人口966户3033人,耕地面积约7172亩,下辖苏湖、丁楼、李台3个自然庄,13个村民小组。全村以肉牛、育肥猪、鸡鸭等畜禽养殖和草莓种植以及务工为主导产业。
一、 主要做法
(一)苏湖村草莓种植的兴起
2011年本村村民许静和丈夫刘后伦两人,在本村附近的徐州市铜山区刁店村(板材产业聚集区)经营饭店。刚开始饭店经营状况还可以,后来由于饭店增多,生意不好干了,俩人决定回到本村创业。由于刘后伦的老家在山东省烟台市,那里有草莓种植的历史,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于是两人决定回到山东学习种植技术。2015年学成回村后,两人租地建了草莓大棚6个,2016年增加到10个。在刘后伦的带动下,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草莓大棚达60多个,种植面积近3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基地。
(二)技术指导和产品包销
刘后伦夫妇种植草莓致富以后,本村有的村民开始向他们学习草莓种植,刘后伦手把手的向他们传授种植技术,指导其田间管理,负责上市草莓的统一对外销售,解除了种植户销售草莓的后顾之忧。
(三)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广种植技术
2017年刘后伦和几位草莓种植大户成立了宿州市埇桥区冬晨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有草莓种植意向的本村村民和周边乡镇的村民,采取先入社后指导的方式,对本社成员提供技术指导,肥料供应、育苗、出售种苗及草莓销售。目前苏湖村的草莓种植技术已辐射到褚兰、解集、曹村、符离、朱仙庄等乡镇。
二、 取得成效
(一)带来客观经济效益,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
经过走访种植户,我们了解到,草莓销售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5月,大约有6~7茬,销售价格从11月的四十多元1斤到次年5月的几元钱1斤,每个大棚纯收入为3~5万元。按照每个大棚需要3名工人计算,能吸纳近200人就业,让本村的中老年妇女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本村20多户草莓种植户中,其中有6户曾经是贫困户,他们在租种草莓的当年就已脱贫,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三)产品远销外地,提高苏湖村的知名度
目前,苏湖草莓种植已有奶油、红颜、香蕉、桃味、佐货清香等优良品种,产品远销到北京新发地、山东济宁、江苏南京、徐州等地,打响了“苏家湖草莓”品牌,提高了苏湖村的知名度。
三、 相关启示
苏湖村的草莓种植至今已有8年多了,从当初的几亩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亩,从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发展产业,进行征地、租地、项目建设等,离不开当地村两委和村民的大力支持。
2、苏湖村草莓的发展离不开致富带头人刘后伦,他不仅为大家传授了种植技术,还在草莓田间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鼎力支持。
3、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倡一村一品。苏湖草莓已是我们村的产业亮点,成为我们的特色名片。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苏湖草莓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产品会销得更远,相信在更多的人吃到苏湖草莓时,也会记起我们这个千年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