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95087751/202412-00002 | 信息分类: | 规划计划 |
---|---|---|---|
内容分类: | 公告,综合政务,个人,企业 | 发布机构: | 宿州市埇桥区投资促进中心 |
成文日期: | 2024-12-31 | 发布时间: | 2024-12-31 16:12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区投资促进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 | ||
审核人: | 初审:孙楠     复审:张倩    终审: 李坤 |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投资促进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一条主线、五大行动”,站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产业壮大、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紧抓招商引资这一核心任务,扎实开展招商突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今年,我们紧紧围绕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聚焦高端智能制造、绿色智能家居、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促进强链延链补链,紧盯沪苏浙等重点区域,创新运用以商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等招商方式,不断提升招商质效,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亮眼成绩。
(一)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报市调度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共55个,投资总额282.12亿元,项目体量明显增加,10亿元以上项目8个。55个签约项目中,高端智能制造、绿色智能家居、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项目37个、占比67.27%,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二)招商活动丰富开展
1.外出招商觅新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20次,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18次,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外出招商37次,共考察企业160余家。
2.招商突破取实效。制定印发《2024年度埇桥区实施招商突破行动工作方案(试行)》,组织开展“百日竞赛”和“百日冲刺”活动,通过周通报月调度紧抓任务落实,持续掀起全区招商热潮。
3.宣传推介展优势。在徐州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在杭州围绕文旅产业、在合肥围绕智能制造举办区级招商推介会。配合筹备第二届烧鸡产业发展大会,组织项目签约,编制大会宣传折页。根据区情变化及产业布局调整情况,及时更新《投资埇桥》招商手册。
4.搭建平台促交流。结合春节举办2024年埇桥区企业家新春恳谈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畅叙乡谊、共话发展。建立埇桥籍在外优秀人才库,摸排知名人士600余名,充分拓展信息源、项目源、人才源。
5.调研镇街探实况。开展镇街招商工作调研2次,深入调研镇街招商情况,摸底招商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存在问题和困难,为制定更精准的招商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招商力量结构优化
1.设立驻外机构。设立3个驻外招商办事处,充分发挥对外招商窗口作用,拓宽招商视野,依托商协会资源,深入挖掘项目线索,积极对接优质项目。
2.成立招商分队。组织镇街、园区、区属国有企业成立招商小分队,充实一线招商力量,发挥招商先锋队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线索收集、跟踪、洽谈工作。
3.树立招商榜样。授予20位杰出人士“埇桥区招商顾问”称号,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全面激发全区招商热情与动能。
4.提升招商能力。面向全区招商骨干,举办招商引资培训班3次,累计培训近300人次,结合实际工作安排培训内容,通过理论讲座与现场观摩结合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招商队伍的能力水平。
二、2024年工作谋划
(一)优化完善机制体制。一是完善跟踪机制。对项目线索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加强对项目线索的跟进调度和有效转化,实现项目线索的全流程跟踪管理。二是加强组织调度。利用好双招双引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提高项目落地效率。三是做好政策调整。指导各园区及镇街,按照统一大市场要求,结合本地产业资源优势,制定招商引资政策。
(二)科学分类指导考核。一是实施分类考核。结合实际,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部门单位实施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二是优化考核机制。建立月通报制度,对园区、镇街招商引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逐月考核打分,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业务指导。加强对全区招商工作的业务指导,定期开展招商引资业务培训,不断增强招商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三)创新招商方式方法。一是精准定向招商。集中调动全区力量,瞄准并力争落地一批龙头企业及产业配套企业。二是突出产业招商。聚焦高端智能制造、绿色智能家居、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持续开展以商招商、链式招商,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加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三是探索基金招商。聚焦创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优质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