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LB905/201807-00158 | 信息分类: | 美丽乡村 |
---|---|---|---|
内容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其它 | 发布机构: | 时村镇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8-07-27 | 发布时间: | 2018-07-27 15:16 |
文号: |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废止时间: | 暂无 | 关键词: | |
名称: | 埇桥区时村镇林口中心村美丽乡村规划 | ||
审核人: | 初审:     复审:    终审: |
一、规划总论
(一)技术路线
针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试行)》文件的内容,本次将林口中心村美丽乡村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村域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和近期整治规划。
(二)规划背景
1、“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
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产业经济,都要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
3、安徽省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
会议提出安徽省将引领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同时加快省级中心村和市县级中心村建设力度,力争到2020年80%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力争到2020年90%以上村庄得到有效治理。
4、埇桥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体现,作为顺应广大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建设美好家园强烈愿望的具体举措,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三不三重”建设理念,紧紧围绕“四美三宜”建设目标,科学谋划,精心实施,走出一条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埇桥路径”。
(三)规划依据
1、坚持“四不”原则,即不破坏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
2、坚持可操作原则,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目标明确,措施得当,项目安排时序合理可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坚持特色原则,规划传承村庄地域特色,注重特色发展,加强文化保护。
4、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分期有序推进。
5、坚持保护生态原则,生态优先、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
(四)规划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
3、住建部《关于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
4、《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5、《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标准》(DB34/T 5011-2015)
6、《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8、《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
9、《安徽省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管理办法》
10、《安徽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
11、《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2006)
12、《埇桥区时村镇总体规划(2006-2020)》
13、《时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4、时村镇已编制的各项规划和有关部门的规划设想
15、国家的其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
(五)指导思想
1、贯彻十八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在统筹宿州市埇桥区城乡发展的原则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指导思想,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贯穿于规划全过程。
2、紧紧围绕服务于建设美好乡村目标,规划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3、农民自主、自助的思想。对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措施,贯彻农民决策自主,农民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力,同时克服其自身惰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真正的美好乡村建设。
4、乡村发展适当集中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利的村落发展动力,适时诱导村落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适当集中,以利于服务设施配套、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等。
5、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发展思想。根据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减少与耕地增加相挂钩。农村不仅是农民的栖身之地,也是区域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农村发展所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
(六)规划范围
1、村域范围
林口村位于时村镇区西北,奎河岸北,林口大桥桥口,与镇区隔河相望,是镇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道,东临东风村双桥,西邻棒场村,北面与梁寨村接壤,一个自然庄,人口2850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
2、村庄范围
规划林口中心村位于林口村域东南部,交通便利,通过林口路可直达302省道和028县道,本次规划面积约61.6公顷。
(七)上位规划
1、《时村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全镇居民点体系形成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级结构体系。林口村被划分为第四级,即基层村。
(1)第一级:时村镇
(2)第二级:刁山、冲疃、营马
(3)第三级:曹桥、盛家、马楼、官路、蒲庄、城东、梁寨、油坊、胡集、大营孜、营口
(4)第四级:各基层村
2、《时村镇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
从土地利用规划图可以看出,本次林口中心村规划范围位于一般农地区内,属于有条件建设区域,能满足村庄建设用地的需求。
二、村域发展规划
(一)区位分析
时村镇位于宿州东北部,距宿州市40公里,西与永安接壤,南与苗安接壤,东与灵璧、尹集镇接壤,北与栏杆、谢集接壤,镇域总面积122平方公里。镇域内有省道1条,县道1条和乡道25条等。
林口村位于时村镇的中部,紧邻时村镇区。交通方便,可沿主干道直达302省道和028县道。
(二)村域概况
1、用地结构
林口村村域总面积3.46平方公里,约为519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4000亩,占总面积的77%。林地面积约为327亩,水域面积为110亩;村庄建设用地为428亩;其他用地面积为280亩。村域内有一座小学、一间卫生室和一个村委会。
土地利用状况表
全村总面积(亩) |
5190 |
|
其中 |
耕地面积(亩) |
4000 |
|
林地面积(亩) |
327 |
|
水域面积(亩) |
110 |
|
村庄建设用地(亩) |
428 |
|
其他用地面积(亩) |
280 |
|
人均耕地(亩) |
1.4 |
2、人口结构
林口村现有一个林口自然庄,总户数856户,人口2850人。18—60岁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的占比最多,青壮年居多。
3、产业结构
村域种植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主要非粮食经济作物为蔬菜。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849元,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
(三)村域发展定位
1、功能定位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有利的生态优势、便捷的交通和区位的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将林口村打造为“时村人的后花园、农事体验游乐园”,建设成为宿州市埇桥区“美丽乡村精品村”的示范村。
2、形象口号
林口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形象口号为:“好客林口、欢乐农家”!
(四)村域规划
1、土地利用规划
依据上位规划,规划林口村设置林口中心村,村庄类型为保留整治型,人口在现状基础上适度增加,规划人口3000人,城乡居民的建设用地36公顷。
村域城乡用地规划汇总表
用地代码 |
用地名称 |
用地面积 (h㎡) |
|
H |
建设用地 |
45.23 |
|
其 中 |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
36.0 |
|
交通设施用地 |
4.3 |
||
公用设施用地 |
0.73 |
||
其他建设用地 |
4.2 |
||
E |
非建设用地 |
300.77 |
|
其 中 |
水域 |
7.3 |
|
农林用地 |
288.47 |
||
其他非建设用地 |
5 |
||
|
城乡用地 |
346 |
规划布点情况一览表
村名 |
规划人口 (人) |
规划建设用地 (h㎡) |
人均建设用地 (㎡) |
林口中心村 |
3000 |
36.0 |
120 |
2、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林口村的地理交通区位、自然生态资源以及现状需求得出,未来林口应大力发展以“生态、集约、高效”为特色的城郊生态农业,以“大农林”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形成以“生态有机种植业为重点,以农耕体验休闲为品牌”的一、三产业并行模式。
(2)产业发展布局
大力发展城郊乡农业,培育专业化生产基地。实行“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基地。以丰富的耕地为依托,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平衡施肥使用农业、生物技术治虫防病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和培育棉花、薄荷、瓜果、蔬菜等产品。
规划形成“西优粮东果蔬中服务—三区”的产业布局
中区:村庄综合服务区,以村庄建设为主体,借势时村镇区的快速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联手时村镇和周边区域进行旅游共同开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
西区:西部优质农业种植区,以优质粮食种植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和玉米,并配套生产设施。
东区:东部蔬菜瓜果种植区,以发展优质大棚果蔬为主。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村域按照省市相关规定,以中心村标准设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结合现状新建村委会,在其东侧新建一栋建筑,作为林口村一站式服务设施,设置村委会、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农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电信服务网点、农资站等服务功能。
设置垃圾收集点多处,服务半径≤80米。
设置公园广场三处,用地面积≥300平方米。
结合村口设置公交站及中心村入口标识。
4、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保留现状村域内市政基础设施。
规划村域设置4座公厕,每座建筑面积≥20平方米;规划在中心村东部设置1个污水处理设施;结合村庄内部交通,布置垃圾桶,在村庄南部入口西侧空地建设垃圾收集点。
5、道路交通规划
村域道路系统规划主要是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提高林口村内部道路通达性,硬化道路,路面满足车行条件下,不做拓宽;部分道路的道路等级适当提高,路面在有条件情况下适当拓宽。
三级道路:村庄主要对外道路拓宽至6米;
入户道路:路面宽2.5—3.5米。
公交站点:结合林口中心村入口广场设置农村公交车站点。
三、村庄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规划林口村地处于黄泛冲击平原,地势东北高东西低,总体地势平坦。
(2)气候特征
区域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3)生态环境
规划区域南侧和东侧两条河流环绕,内部有多处水系沟塘、现状村庄住宅布局于林、水、田之间,生态环境较为优越。
2、现状用地
林口中心村内设施配套基本完善,路网覆盖完备。村内有村委会、卫生室、学校和变电箱站各一座,公共厕所两座。内部道路硬化较为完善,河塘沟渠较多,错落分布于居民建筑之间。
3、现状道路
村庄主要道路基本上已全部硬化,道路断面较窄,部分宽度仅4米左右,难以会车。外围道路两侧绿化较好,中间部分道路绿化较差。
4、现状建筑质量
根据现状调查分析,将村庄现有建筑分为三类。
一类建筑为近期村民自建房,建筑多为二层砖混住宅,质量较好,但建筑立面差异较大。
二类建筑为早年建造房屋,房屋为一层砖结构,建筑质量一般,建筑风格较为杂乱,但邻里生活氛围良好,修缮后可使风貌统一。
三类建筑为无人居住的危房,房屋多为一层,整体风格与周边景观环境不协调。
5、现状建筑层数
现状建筑以一层居多,二层建筑、三层建筑多为新建的住宅小楼。各类建筑分布较为均匀。其中一层建筑1145座,二层建筑275座,三层建筑23座。
6、现状市政设施
村庄现状设施基本配套齐全,通信线路和电力线路已100%铺设。现有10kv配电箱。
路灯充足,垃圾箱数量较少。
主要排水沟设在村南侧沿河道路。
(二)中心村规划基础与重点
1、规划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方面
部分村道未硬化,局部道路较窄,不利于车辆通行;缺乏停车设施;缺乏排水排污设施和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公厕数量较少,卫生情况和建筑质量较差;公共活动空间较少,没有成规模的广场或绿地。
(2)村容整洁方面
公、私空间混杂部分,村民物品随处堆砌,影响美观;垃圾随意堆放现象仍很普遍;危房和部分公建外观破旧,墙体剥落;绿化和水域虽较为丰富,但没有利用。
(3)特色塑造方面
缺乏历史特色建筑,建筑风格较为凌乱和普通;缺乏特色景观节点,村庄整体标识性低。
2、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1)经济实力基础
林口村经济作物较为多样,盛产小麦、大豆、蔬菜和玉米;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打工、务农。
(2)社会建设基础
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增长,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849元。
(3)人居建设基础
住房现代化程度较高,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公共配套建筑较为充裕,建筑质量较高;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环境美化工作加快推进;邻里居住氛围较浓厚。
(4)自然环境基础
村庄外围绿化状况较好,有大面积苗木种植,村道沿线种植柏树;村庄居住区内部杂物堆放,环境拥挤,布局杂乱;村庄水资源条件较好,周边有多个水塘。
(三)中心村建设规划
1、发展目标
以打造品质卓越的城郊休闲体验基地为着力点,打造生态舒适、文化共融、村美民富的活力田园水乡。
2、空间布局
规划社区形成“双轴、三组团、多节点”的功能布局结构。
“双轴”:是指沿村庄中心东西向道路形成的村庄内部景观风貌主轴线与村庄西侧南北道路的村庄对外交通轴线。
“三组团”:是指中部公共服务组团、北部居住组团和南部居住组团。
“多节点”结合村庄水系,打造多个滨水景观节点。
规划村庄现状用地汇总表
项目 |
单位 |
数值 |
|
规划总用地 |
h㎡ |
61.6 |
|
其中 |
住宅用地 |
h㎡ |
31.5 |
公共设施用地 |
h㎡ |
3.5 |
|
道路停车场用地 |
h㎡ |
1.7 |
|
绿化广场用地 |
h㎡ |
12.7 |
|
水域及其他用地 |
h㎡ |
6.2 |
|
居住户数 |
户 |
956 |
|
其中 |
原有户数 |
户 |
856 |
预留新增住宅户数 |
户 |
100 |
|
总建筑面积 |
h㎡ |
180080 |
|
其中 |
h㎡ |
h㎡ |
172080 |
h㎡ |
h㎡ |
8000 |
|
居住人数 |
人 |
3000 |
|
户均人口 |
人/户 |
3.1 |
|
绿化覆盖率 |
% |
45 |
村庄布局规划以现有道路、水系、农田为基础,结合建设用地范围的骨架,做出最合理的功能布局,在满足村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保证使用最小的通勤和最安全优美的环境。
林口村中心村规划合理布局道路街巷、住宅及院落,保留原有水塘、树木,强调住宅结合自然组团化布局。利用现状空地一站式村庄便民服务中心,为中心村居民提供便利服务;结合现状水系,进行梳理贯通,建设集中绿地广场和健身步道;建设主干道交叉口区域村庄主入口,布置村口小广场、公交站台;结合规划中心村废弃的特色房屋,建设特色农家乐、美丽果林等配套设施,提升村庄休闲服务功能。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新建的公共设施有入口广场、滨水公园、农家乐、健身设施场地、停车场、一类公厕等,结合现有建筑设置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体育活动室。
4、道路交通规划
现状村庄道路基本硬化,路面宽度2.5—3.5米不等。此次规划主要遵循现有村庄肌理,硬化户户通路,拓宽改造村庄环路并白改黑,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路面宽度8米。同时,在滨水设置慢步绿道,路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乡土化、生态型的铺设材料,宽度1—1.5米。
停车泊位整治:村庄内没有专门停车场,村民无序停车且出行不便,路面停车不仅导致道路堵塞,还可能导致绿化被破坏,规划结合村庄服务中心性能改造和广场建设,设置生态停车位,以解决村民停车问题;同时在农家休闲区域设施供游客停车的生态停车场。
5、绿地景观规划
规划通过对用地内部空间的梳理,结合现状村庄布局、水塘形成均等分布村落的绿色开敞空间,并向外延续与外围农田构成的绿色基质衔接,形成村庄、住宅组群的绿色边界。其中,亲水公园通过亲水绿道、平台、植被及小品塑造为当地居民提供集会和休闲空间。
(四)市政配套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村庄现状自来水已实现户户通,供水户数比例100%,供水水源来自规划区南侧时村镇。
规划林口中心村按3000人的用水需求预测,则规划区用水需求量为450立方米/日。
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完善给水管网,给水管网实行树状与环状结合管网。生活、消防合用给水管,采用枝状与环状结合敷设管网,由时村镇区技术引入主管管径为DN300,支管管径为DN200,入户管管径为DN100。村庄沿给水管线设置消防栓,必要时可采取村庄外围水系作为消防补充水源。
2、污水工程规划
现状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仅在新建住宅建有部分化粪池。污水排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则规划区排水量为360立方米/日。规划结合道路拓宽和地势高程对排水设施进行总体布局,采取雨污分流制。污水通过污水干管排入规划区南侧简易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和净化。
3、雨水工程规划
规划区整体地势平坦,现状雨水沿道路自由排放。
规划结合道路拓宽和地势高程对排水设施进行总体布局,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排放采用明沟方式解决。明沟砖砌,宽300mm,深300—600mm,底部坡度>0.3%。排水沟(管)渠充分利用地形,使雨水就近重力原则排入村庄周围自然水体。
4、电力电信工程
根据规划布局重新调整供电设施布局,调整线路走向,满足电力增长的需求。保证供电电量,保证供电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目前现状用电由镇区供电所接入,延用现状电力设施,形成枝状供电体系,确保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供电线路采用220V的电压,沿道路布置。
在公共活动场地、社区入口和主干路设置路灯。路灯选用LED等节能型灯具。
整治电力线按“一杆到底”的原则,整合村内电力、电讯、广播、有线电视等杆线,结合道路间距30米架设整齐,一条杆线到户。
规划电话线、广播线、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等接入,由县城电信局接入,沿社区主要道路布置。社区光缆接入模块点位于公共服务中心旁。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全面覆盖社区。
5、环卫设施规划
现状村庄垃圾收集已纳入社会化服务,由环卫服务公司对村庄垃圾进行收集转运。
规划鼓励村民利用产生的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同时沿路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收集后将垃圾分类密闭集存运送到时村镇镇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规划新建4座一类水冲式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服务半径200米,基本覆盖规划区。
6、综合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村庄内的消防疏散通道将由村庄内部的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构成。根据需要,在通往重点防火目标处可设置消防专用通道,确保火灾时供消防车、抢险车通行。
(2)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主要是对规划区内水系结合滨水道路和沿岸绿化建设,加固堤防,整修河岸。
(3)抗震规划
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本次规划基地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一般设防标准为6度,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必须具备较强的运营保障和应变能力,设防标准按建设部编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执行。
(五)新型能源利用
1、太阳能路灯
太阳能路灯是采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白天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晚上蓄电池给灯源供电使用,免维护阀控式密封蓄电池(胶体电池)储存电能,并由智能化充放电控制器控制,用于代替传统公用电力照明的路灯。
太阳能路灯优势:无需铺设线缆、无需交流供电、不产生电费;采用直流供电、光敏控制;具有稳定性好、寿命长、发光效率高,安装维护简便,安全性能高、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等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满足家用热水的需求。
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将水从低温度加热到高温度,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
太阳能热水工程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系统、控制系统、换热系统、辅助能源系统、保温材料、管路系统及配件等部分组成。太阳能集热器吸取太阳的热量,加热管道中的水,加热后的水靠循环泵通过管路输送至储热装置,通过整体能源系统的设计可为锅炉、热泵等提供基础热水,通过管路输送至各热点使用。
四、综合整治规划
(一)建筑风貌整治
1、建筑整治引导
(1)建筑形体
现状: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多为两坡屋顶,少部分建筑比较破旧,部分墙面无粉刷,屋顶破损;屋顶大都铺设灰色瓦片。
引导:建筑形体保留现状,进行墙体瓷砖的清洗,采用朱丹红面砖勒脚;加强院落环境整治和绿化,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拆除重建的数量。
(2)屋顶色彩
现状:屋顶多为朱丹红色,檐口为白色,屋脊基座为白色。少部分建筑屋顶采用灰瓦。
引导:屋顶在将来整修时要规定改成朱丹红色,当前根据建筑质量情况可维持现状不变;建筑外墙和檐口保持白色。
(3)门窗造型
现状:门窗造型简单,材质为铝合金,单层玻璃窗。
引导:门窗以简洁造型为主,采用蓝色玻璃,注重阳光通透;建筑门窗宜改为双层玻璃门窗。
(4)墙面处理
现状:墙面为水泥或瓷砖贴面,局部有破损和污垢。
引导:近期有瓷砖的予以保留,并清洗洁净,远期整修时可采用白色涂料粉刷;增加墙裙高度为45厘米,增加勾缝细节。
(5)环境整治
现状:院落内部杂物随意堆放,水泥硬化地面,无景观绿化。
引导:清理院落内部杂物,增加绿化层次,注重绿化景观的通透;绿化植物宜采用当地树种,可结合栏杆形成垂直绿化,部分用地可铺设草地,设置葡萄架等。
(二)重要节点整治
1、道路整治重点
对主要中心道路进行整治,增加两侧道路绿化及亮化,统一建筑立面。
2、中心广场建设
规划将现状小学进行翻新整治,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对现状村委会进行重建,拆除破旧房屋,建设中心广场,增加文体活动设施。
3、卫生室整治
规划将现状卫生院从村委会中搬离至村委会东侧,同时增加生态停车场、建设器材,文化长廊等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在其北侧建设休闲健身广场。
4、景观节点优化
新建文化长廊位于村委会东北处,且旁边有新建篮球场、舞台广场,增添文化长廊用于宣传,丰富广场景观。
5、入口广场
规划对现状空地进行梳理,在村庄南入口处新建村庄标志,村庄标志以徽派风格为主,采用砖砌构筑物设置村庄标志,对村庄标志周围景观进行美化,增加绿化和硬质铺装。
(三)基础设施整治
1、道路整治措施
(1)拓宽道路
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将机动车道拓宽至6米,两侧结合绿化建设铺设1.5米宽的人行道;沿道路架设太阳能路灯;道路两侧增设生态停车位;合理设置消防栓等消防设施,满足消防安全。设置道路雨水、污水排水的市政管线。
(2)硬化道路
修缮破损路、整治低洼路,保持路面平整;硬化中部土质路面,打通断头路,实现建成区路网畅通。
(3)改造道路
清理道路沿线杂物,保持道路通畅;增加道路两侧绿化种植。
2、电力电信设施美化
道路沿线现状杆线较为凌乱,规划保留现状沿道路的10千伏电力线,将其余通信线路与其通同杆架设。同时,通过在建筑外立面一层的高度敷设管线盒,将现状220伏电力线、电信线、网络线、有线电视等入户线路通过预设管材进入每家每户,部分过路线路可采用下地的方式,以达到整体美观的效果。
3、村庄排水设施加强
雨水整治:林口现状雨水主要为就近排入农田,规划结合道路改造逐步敷设雨水管,就近排入附件水体或农田。
污水整治:规划区逐步淘汰化粪池,辐射污水管网,在规划区东南侧地势较低处规划新建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排水体制:规划远期结合林口建设现状,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因地就势,排入自然水体,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4、村庄环卫设施加强
林口现状部分住户已有垃圾桶,规划设置23个垃圾收集箱和一座垃圾转运站。
5、铺装设计意向
现状村庄道路主干道为水泥路面,其余道路无其他类型铺装。
规划根据村庄基本需求,结合村庄及道路规划要求,按照道路等级和道路性质对铺装进行统一规划。
村庄主干道采用沥青路面,其余道路为混凝土水泥路面。
游步道与入户路铺装可为石子路、透水砖、青石块路面,或相互结合,增加道路铺地的丰富性,在色彩、形状、尺寸和纹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富于装饰,美化村庄环境。
沿河架设条石栈道,生态停车场铺设透水砖,种植草坪等。
(四)河塘沟渠整治
1、滨水公园
对现状水塘进行清淤,将水系贯通,建设亲水栈道和游憩小广场,滨水驳岸采用鹅暖石驳岸和生态驳岸相结合,突出生态型。
2、滨水驳岸设计
林口村滨水区以生态+简单游憩景观改造为主,结合4种不同断面形式来建立丰富的水岸关系,同时通过这些水岸关系来诠释明晰和丰富的水岸空间。
3、滨水植栽选择
滨水景观的植物选择以本地常见植物为主,并以功能、美观、差异性为原则进行统一的配置,主要分为两大类景观植物,即滨水景观植物和水生景观植物。
(五)标识设计引导
现状村庄内没有明显标识牌。
根据村庄基本要求,村庄标识大致可分为交通导向标识、公共标识和宣传标识等,要求统一样式、统一材质、统一颜色、统一字体。
交通导向标识指对行人的目的有明确指向性的标识(如街道名称标识),主要设置在道路交叉口等位置,采用路旁竖立形式。
公共标识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名称标识和公园标识。公共建筑标识一般采用旁边竖立或悬挂。
宣传标识主要包括活动场地宣传标识和村庄对外宣传标识。村庄对外宣传标识一般设置在村庄主要出入口,引起行人的注意;活动场地标识一般指宣传栏等。
针对不同的位置和功能进行了专门的标识设计,并采用原生态木或竹材料制作,参照村庄特色进行设计。
五、实施措施
(一)分区建设重点
1、南部居住组团
村庄入口处树立大型效果图,展示未来建设蓝图,树立信心,吸引关注;现状建筑立面整治、环境整治,保证社区容貌整洁;主干道旁边铺设污水管,入村道路建设完工,两侧种植当地速生常绿品种的大型乔木,架设具有乡土气息的路灯和街道小品;清理池塘内生活垃圾,疏通沟渠、改善池塘周围绿化的配置;重点打造村庄中部活动广场;卫生室、停车场、垃圾收集点等公共基础工程建设,争取上级财政支持。
2、北部居住组团
大规模投资建设,完善村庄内部市政工程建设;疏通水系,延展休闲功能,打造城郊休闲基地;清理池塘内生活垃圾,疏通沟渠、改善绿化的配置;完善植物种植,对沿水域的地块进行生态规划和建设,提高风貌能级,营造田园人家、诗意栖居的氛围;沿河种植柳树、枫树、桃树以及水生植物,完善滨水绿化及配套休闲设施;铺设亲水平台、景观栈道,建设生态驳岸;现状建筑立面整治、环境整治,保证社区整洁。
(二)规划实施措施
1、加强政府领导
村庄整治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为确保美化乡村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应成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把建设美好乡村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主要由镇人民政府及村委来负责组织实施。
2、加强规划引导
坚持以规划为引导,切实规范美好乡村建设行为,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具体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拆、改、留,使新村庄合理布局。三是坚持旧村改造必须改善人居环境。村庄整治和建设必须符合本村实际,其建设规模、标准、档次必须考虑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收入的实际,力求做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净化、宅院美化、环境绿化,全面提升村庄品质。
3、加强政策主导
区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对美好乡村建设在土地置换、新区开发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允许镇、村两级组建发展公司的政策支持。对拆迁户择址给予拆迁补偿费等。村镇建设工作者要积极为农民建房从选址、设计、施工、建材等提供服务。
4、落实经费来源
镇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应改加大村庄面貌改造提升的财政投入,保障运转经费。动员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为村庄面貌改造提升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关爱、服务村庄面貌改造提升的浓厚氛围。
5、组建管护队伍
村庄面貌提升是一项长久工程,根据实际分别落实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等公益岗位。对道路、污水处理设施、供水设施等有技术要求的管护项目,应选择专业人员进行管护;对一般管护项目,可选择市场化运作或采取专职或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管护队伍。
6、制定村规民约
本着村民自治,发扬民主的原则,制定村规民约,将村庄提升的各项工程制度化。村内积极发挥带头领导作用,组织村民有序高效的投入到村庄面貌提升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