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媒体聚焦

《中安在线》11月12日报道:埇桥区:“香稻”助振兴 拓宽新“稻路”

文章来源: 中安在线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11-12 15:51 责任编辑: 区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打印

金黄的水稻成块连片,一串串稻穗颗粒饱满……日前,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的水稻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埇桥区兴农供销公司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这是我们公司付湖片区的‘旱改水’项目,今年总共种植水稻大概2000亩,主要种植的品种是两个,一个是‘南粳9108’,另一个是‘皖垦糯5号’。”埇桥区兴农供销公司“旱改水”项目付湖片区技术负责人王天宇介绍道:“这两个品种都是香稻米系列,口味比较丰富、比较香。”

当记者问起“旱改水”的优势有哪些?王天宇表示:“原来是旱田,都是老百姓种植的,因为种植的比较少,每年的收成也不是太好。我们把旱田改成水田之后,小田变成大田,同时充分利用新汴河的水资源,使水稻产量获得很大的一个提升,预计今年的亩产大概能达到1500斤。”

据了解,“旱改水”项目实施后,可解决旱地农田片区“最后一公里”用水需求,逐步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让零散的小耕地建设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现代高效农田,对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布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王天宇告诉记者:“公司把周围的农户的地给流转过来,每年农户有1000元左右的净利润。到农忙的时候,公司还会招聘附近的村民来进行一些比如说除草、打药等基本工作,也能给他们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

今年以来,埇桥区坚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耕地提质、粮食促收为目标,大力实施耕地“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效稳产的沃土良田,改出一条绿意盎然的乡村振兴新“稻”路。

王天宇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在大店、芦岭再流转5000亩左右的土地,经过两年的时间的改造,也把旱田改成水田,预计在2025年,水田总面积达到1万亩左右。同时,再建一个加工米厂,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张欣欣  郭一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