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到埇桥区芦岭镇花庄村连体大棚中,这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几位村民正弯腰采摘紫得发亮的圆茄,他们用特制的剪刀在茄蒂处利落一剪,将一个个沉甸甸的茄子小心放入塑料筐中。
“现在是黄瓜、茄子上市的时候,我们一天能采摘4000斤左右。”村民王巧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指着身旁堆满新鲜蔬菜的塑料筐说:“你看这些茄子,表皮发亮,轻轻一按有弹性,都是严格按照标准采摘的。”在她身旁,工人们正麻利地将刚采摘的蔬菜进行分拣,把大小均匀、品相完好的装袋,准备送往市区的农贸市场。
这些大棚的负责人吴建民介绍道:“春季大棚以种植黄瓜、辣椒、茄子为主,夏天种莴笋以及延秋的黄瓜、辣椒等。”
那么这种连体大棚与传统大棚优势在哪?吴建民解释道:“大棚配备了自动卷帘设备,通风效果好,夏季降温比较快,一年四季都能确保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据悉,这批大棚是2021年底以来,花庄村利用140余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建成了10亩连体大棚和3亩冬暖棚,又流转了20亩连体大棚,将传统农业升级为设施农业,亩均效益达一万元。
吴建民指着棚内郁郁葱葱的作物介绍道:“像这些黄瓜,我们采用吊蔓栽培,不仅节省空间,还让每根黄瓜都能均匀受光。”
连体大棚不仅带来了农业技术的革新,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
花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亚说:“目前该项目已带动本村2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村民王巧丽就是受益者之一:“自从村里有了扶贫大棚,我就来这儿干活了,每天都有活干,收入也不错,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此外,村里还定期组织农业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为村民传授种植经验与新技术,不断提升村民的农业生产水平。随着这些大棚效益显现,花庄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吴亚告诉记者:“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90万元,这些钱又投到了村庄亮化上,乡亲们日子越过越踏实。”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缓缓驶出村口。大棚里,工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结伴回家。在这里,不仅能看到现代化农业的蓬勃发展,更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芦岭镇副镇长王文雯表示:“芦岭镇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动摇,在推动产业化发展上着力。创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拓宽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群众生产热情,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完善集体+企业经营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增加村集体收入。”(孙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