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皖北平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收获正在晨雾中开启。早晨六点半,埇桥区芦岭镇南王寨村的菊田里,采花人手指翻飞,赶在阳光蒸腾露水前,将最新鲜的七月菊收入篮中。

“带露水的菊花才能锁住香气。”种植大户王银朝站在田埂上,目光扫过忙碌的花田。他的手机不断响起,都是询问今日鲜花到货时间的客户。这片种植了八年的菊田,早已摸索出一套精准的时令法则——采摘必须在上午十点前完成,随后立即送往加工车间。

在田垄间,采花人蔡会春系着特制的布兜,双手在花丛间飞快地起落。她的指尖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专挑那些花瓣紧实、花芯微绽的花朵。“这样的花烘干后形态最美,冲泡时能完整舒展。”她边说边将采下的花朵轻轻放入布兜,避免挤压花瓣。
蔡会春告诉记者:“我们要确保每朵花都处在最佳状态。”她展示着手中的样品,“花瓣不能太开,否则香气已散;也不能太紧,否则香气未成。”

村头的加工车间里,现代化的烘干设备取代了传统的晾晒场。王银朝介绍,通过精准控温控湿,原本需要数日晾晒的工序,现在只需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这套设备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鲜花在最佳状态下完成蜕变。
“我们卖的不仅是菊花,更是时令的鲜度。”王银朝指着刚刚出炉的干花说。经过深加工,这些菊花将以更丰富的形态进入市场,从传统的药材拓展到茶饮、文创等多个领域。

七月菊的采收期虽然只有十多天,却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生产节奏。每天清晨,三十多名采花人同时在花田作业;中午,运输车队在田间和车间间往返穿梭;下午,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傍晚,包装好的干花被装入冷链车发往各地。

村庄依托这一特色产业,逐步构建起现代化产销体系。通过统一标准、品牌运营,原本普通的农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倍增。如今,这里的七月菊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郭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