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政务要闻

埇桥区深入推进“2112”工程创新新型乡村工业发展模式

文章来源: 政府办浏览量:发表时间:2013-05-14 11:31 责任编辑: 埇桥区宣传中心
字体大小:【    】 打印
    乡村工业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梯次转移,中西部地区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双重机遇,为发展乡村工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机遇。针对这一形势,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新型乡村工业园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实施新型乡村工业园建设“百千万”工程,埇桥区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先后培育了8家乡村工业园,2012年8家乡村工业园入驻企业15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亿元,就业人员12000多人。

  但随着的乡村工业快速发展,土地要素紧张这一难题一直如影随形。既要保证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又不能突破土地红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埇桥区的实践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2112”工程,建设标准化厂房,其目的就是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破解土地制约,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外商、创业能人和返乡创业者投资兴业。埇桥区的“2112”工程,是指从2013年开始,用2年时间,在全区新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米,引进规模企业100个,新增入库税金2亿元,其中“21”是过程,“12”是目的。

  一、“2112”工程和新型乡村工业园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共同致力于新型乡村工业发展。

  新型乡村工业既不是传统、落后的工业,也不是过去的乡镇企业,它是市场经济大潮催生的、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主体、立足于乡村区域发展的新型工业。在区位选择上,大都沿国道、省道发展,交通便利;在投资主体上,大多是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来的企业老板,还有本地在外务工的返乡创业人员;在产品结构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类是资源加工型,一类是劳动密集型,都立足于农村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在职员构成上,技术和管理岗位主要是从外地打工返乡创业人员,普通岗位是当地农民;在资金来源上,一部分是沿海地区企业老板的投资,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积蓄和亲友帮助,还有一部分是银行或民间借贷。新型乡村工业不论在经营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在企业产品、员工素质等方面,已经和现代产业接轨,和现代市场接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2112”工程和新型乡村工业园建设基本路径一致。

  都选择在交通便捷的乡镇村,通过土地置换、空心村整理等方式腾出工业用地,采取土地租赁、入股分红或转变性招拍挂等形式使用土地,用于建设乡村工业集聚区;在建设流程上,一般由政府操作,通过财政支持、市场化运作,先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招引项目上,以区位优越、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廉价等优势,打造园区(厂房区)品牌,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召开招商推介会,吸引转移产业到园区(厂房区)落户,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项目返乡创业。

  三、“2112”工程和新型乡村工业园建设目标一致。

  一是解决农民务工、务农收入增长的瓶颈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通过将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实现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在企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

  二是引导农民参与工业化进程,分享工业化成果。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把自己闲置的土地由农用地变为集体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由务农转为亦工亦农。

  三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活农村生产要素。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发展乡村工业,挖掘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效益,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变性,形成土地收益;通过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工业上来,成为兼业型产业工人;通过促进资金有效回流农村,实现以城市的流动性过剩解决农村的流动性短缺。

  总之,当前埇桥区正在强力推进的“2112”工程紧扣市委、市政府发展民营经济和乡村工业发展的主题主线,又结合了埇桥的实际区情,对于破解乡村工业发展瓶颈,特别是用地瓶颈作用突出,是推进乡村工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重大举措。

  四、推进“2112”工程必须更新思想、创新思路、创新举措。

  一是坚持标准化厂房建设“六字方针”。即“收缩、盘活、提高”六字方针,“收缩”就是减少摊子,尤其在乡镇不乱铺摊子,不让乡镇再违法用地;“盘活”,就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中的闲置部分和容积率较低部分;“提高”,包括容积率的提高和项目质态的提高,标准化厂房建设应以四层为主、不得低于三层,容积率不得低于1.5;第一层层高不低于4.5米,第二层以上(含二层)层高不低于3.5米,单体厂房宽度不小于20米;必须预留工业电梯位置;不得变更用于商业、房地产等其他用途,不允许引进有污染和高排放项目。

  二是坚持标准化厂房建设与项目招引同步进行。与“2112”工程相配套,2013年4月3日埇桥区出台《宿州市埇桥区2013年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埇桥区主导产业,组建纺织服装、板材家具、机械制造、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城市建设、文化教育旅游等七大产业招商中心,区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分别担任各产业招商中心责任领导,重点选拔、培养、引进一批招商、项目编制(特别是商业计划书编制)等专业人才,不断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随着“2112”工程的推进,传统的招商思维受到很大冲击,筑巢在先、引凤其后的招商模式备受投资者青睐,因为先有厂房,便省去了征地、建房环节,项目进来时再加以租金优惠,并给予一定税收奖励,这样项目更容易招引。并且,招商也不光是政府的事,建设厂房的老板也在招商,他们更有针对性,招商层次也更高。

  三是不断健全完善任务分配和激励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建设标准化厂房的积极性。23个区直单位与23个乡镇实行对口帮扶,同一标准考核,根据完成“2112”工程任务情况,对乡镇和区直帮扶单位实行同奖同罚、末位淘汰;未对口帮扶的46个区直单位,设定招商引资任务,重点招引带项目、带资金的客商,全面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将任务合理分摊。强化督查调度,实行周督查、月评比、季观摩考核、年终总评的办法,依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建成面积、企业入住、开工投产、新增入库税金等指标对“2112”工程项目进度进行考核。严格考核奖惩,明确奖罚标准,有功必奖,无为必惩。奖励方式主要为通报嘉奖和奖金,惩处方式主要为通报批评和罚款;对表现突出的相关负责人优先提拔使用,对后进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诫勉或组织交流处理。

  四是全过程帮办服务助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项目落户之后能不能快投产、快达效,关键在于项目建设的进度有没有保障,政府相关的配套服务有没有做到位。近年来,埇桥区致力于打造帮办单位、帮办人员、职能部门“三位一体”的帮办服务体系,建立重点工业项目预帮办服务制度,对所有工业企业实行零距离、全过程、保姆式的帮办服务。本着“谁引资、谁帮办”的原则,将项目引资单位定为帮办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为客商提供各项服务。从小到用水用电,大到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全力为企业落户埇桥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人性关怀,积极帮助客商解决子女入学、生活居住等问题,甚至提前给客商租好房子,以贴心的关怀、细致的服务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推动入驻企业建设投产。

  五、“2112“工程启动两个月来对推动乡村工业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解决了建设用地问题。截至4月28日,全区共摸排可用的存量建设用地3030亩,按1.5的容积率计算,可建设工业标准化厂房300万平方米。许多乡镇在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如芦岭拿出近百万元盘活了该镇原造纸厂14亩土地,西寺坡镇将村民占用作为骨灰堂的洪庙医院进行启用,永镇乡启用了废弃的陵园等。

  二是推动了厂房建设。全区23个乡镇全部有了项目建设意向,22个乡镇落实了建设项目,符离等4个乡镇多个项目同时开工,蕲县等15个乡镇已开挖地槽。

  三是引进了不少项目。目前23个乡镇共引进项目120个,总投资7.92亿元,对于不适合使用标准化厂房、但效益规模可观的项目,也积极创造条件,使项目落地。如苗庵乡引进的一家专业生产钢管的企业,主体厂房要求9.6米高,不适宜建设标准化厂房,但项目属于机械加工、无污染、投资密度大、效益好;西二铺乡先后引进了光标葡萄酒生产项目、洛阳钢化玻璃生产项目等,虽然没有纳入到“2112”工程中去,但对于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区中小企业办 胡秀升 李文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